首页 > 短视频制作技巧 > 万有影力 影像创作的边界 探讨短片创作的生命力与想象力
2022
11-29

万有影力 影像创作的边界 探讨短片创作的生命力与想象力

  代表作品:《三峡好人》、《刀见笑》、《长江图》、《别告诉她》等,多年来倾力于电影国际合作、及海内外发行。

  200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2002-2007 自由录音师,代表作《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凭借《山楂树之恋》曾获第5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剪辑提名。

  导演短片作品《飞鸟与雾霭》入围东欧国际电影节、意大利米兰国际电影节、澳门国际微电影节等多个国内外奖项。短片《马四毛》荣获2022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院奖”最佳编剧奖,2021第一届搜狐青幕计划最佳剧情片,荣获第六届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优才计划银奖,获评第八届根亲中国华语短片大赛优秀作品,荣获2022AME影像计划一月十佳影片等。

  8月18日,在第二届青幕计划启动仪式现场发起了一场以【短片创作的生命力与想象力】为主题的论坛,青幕计划特邀凹凸镜·DOC联合创始人张新伟作为主持人,与电影制片人、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王彧,电影剪辑师、录音师孟佩璁,青年编剧、导演2021青幕计划最佳剧情片获得者 任洁,电影媒体人、影评人君伟共同探讨关于短片创作,以及对影像创作与想象力的理解。

  1895年电影诞生以来,电影浩瀚的时空承载了无穷的想象力。电影艺术就是蒙太奇的艺术,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电影就是想象力的艺术。想象力的延伸填补了影像作品中画面之外的空白,在虚构的影像故事中生长了镜头语言之外的空间。想象力是对于所有创作行为来说都非常关键的一种能力,影像创作中想象力尤为重要。想象力不只是天马行空、胡乱空想的能力,也是逻辑、世界观、故事系统的架构能力。

  关于电影、影像作品的想象力该如何实现?电影剪辑师、录音师孟佩璁表示“影像的想象力空间很大,其实电影不光是影像,也包含了声音,经常提起的就是视听语言,从概念设计、服化道、摄影的风格、音乐声音的设计,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剪辑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手段叫匹配剪辑。生活中有很多时刻会突然陷入某种回忆;比如曾经听到过一段话、闻到了一个熟悉的味道,却不记得在哪在什么时候;这时我们的思绪就会随之通过想象顺畅地跳跃到记忆中的那个场景,完成转场。这也像是人生时间轴上的剪辑。从内容创作、影像创作上都可以运用匹配剪辑这种思维,让想象力很自然地延伸……”

  “想象力空间的展现,也跟演员的表现力有很大的关系。电影从业人员要训练自己的感官、文本剪辑、声音制作的空间,把自己的潜能逼出来。在剪辑术语里有偷时间、蒙太奇的概念,在有限的片断中展现更多有效信息,在短片创作实际操作上是很好用的。”

  电影制片人、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王彧认为“90年代胶片时代、00年代个人DV电影时代推动了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随着技术的革新、网络的发展,走到当下环境,短片是非常有价值的模式。”从文字的表达到影像的表达是需要转化的,这种转化的能力是需要学习的。“胶片时代影像化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当下则非常容易,通过一个手机就能够完成影片的拍摄、剪辑、甚至特效。把文字表达转化到影片语境的能力反而更重要了。学会用镜头语言、影像语言、短片语言去表达个性、传达力量、说明白你的故事,其实是很困难的。”王彧老师谈到自己在学生时代自己参与拍摄的短片有六、七十部,给了自己大量试错的机会,也给后期职业生涯带来特别重要的帮助。

  谈到《长江图》,他表示:“《长江图》这部电影是很特殊的,《三峡好人》同样也是拍摄长江,两者却截然不同。我们见证了三峡整个水位的上涨、真实的城市逐渐被淹没的过程。我觉得长江的水面犹如镜面一样,城市几十年之间就变成了水下的遗迹,是我们的当下造成的遗迹。水底有什么我们也不知道,想象力就在水底延绵……《长江图》不是一个常规的电影形式,也许它是一部黑色幽默的电影或是一部科幻电影。”

  首届青幕计划的最佳剧情片《马四毛》创作者任洁谈到自己在创作时,表示自己文本阶段的想象来源于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在视听转化阶段则需要考虑到画面当中的道具、色彩、符号与表征。为了增加电影可看性,再用蒙太奇等手法后期处理、调整情绪。她认为提升自己的想象力、丰富自己的感知对于一个青年导演来说十分重要。

  电影媒体人君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电影目前鲜少见到“脑洞大开”、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大多作品趋于保守、颠覆性的情节印象中也不多、在影片世界观构建也不够完整,与国际上的佳作有一些差距。动漫、游戏中颠覆性的想象力和电影中的想象力是一脉相承的,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这些领域,相信未来也会逐渐显现,同样短片中的想象力也是值得期待的。

  影像创作即是想象力为媒介,通过视觉呈现、叙述文字等不同手段,还原影像创作者脑内世界的一角,重新构建影像中的时空并传递预设的情绪和体验。而观众观看影片时进行自我投射,怎样调动观众的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成为创作者的一个课题。王彧表示创作的前期自己不会太去考虑观众,“如果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会影响你的创作。《长江图》剧本写了很久,拍了很久,包括对诗的应用、影像的使用、画面处理等,制作了七年接近八年的时间。每一遍看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感受,不要用传统的角度去看它,它有很多留白,《长江图》像是一部美术作品,更多的是一种表达,跟传统概念上市场所需要的电影是不一样的。《长江图》的观看需要一定的门槛,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要去跟更多普通的观众去交流,而是说对的人看到就OK了。”孟佩璁则表示站在制作、尤其是后期的角度,一定会考虑观众的反应。“甚至很多商业类型片会通过发调查问卷、举办点映等方式,了解真正的市场观众对影片内容、结构、人物喜好等,对市场有一定预判。我也会躲在点映会现场观察观众的反应。包括国内国外文化环境不同,不同的观众、不同磁场、不同的想象力,也会造成电影的感受很不同,很有意思。”

  常年参与电影节的媒体场刊评选,君伟认为电影节的媒体场刊跟观众的评分相对来讲比较一致,首先很直接地反映了观影的感受,这个片好不好看;其次才是对于大家司空见惯的题材,视听上是否有一些独到的想法、调度等加分点。孟佩璁则表示:“媒体场或者是说专业影评人场,有时候会有一些对青年创作者、对题材先入为主的观念。而观众则关心的是看没看懂,评判的眼光会简单一点。”

  内容消费变革的当下,在流媒体、短视频、综艺、互动影像的“围剿”下,随着不同技术媒介、展现平台的出现和发展,短片、短视频充斥生活,“短频快”语境中人们的观看习惯逐渐“碎片化”。后疫情时代下,越来越多观众无法自由地去影院观影,从“影院观影”逐渐转向至“云观影”。

  互动研讨中任洁表示:“当弹幕已经成为习惯,媒介是走向交互的,作品的反馈能够对创作初始做了很多的反哺,看别人的作品同时也完善了自己的想法。”这种及时的互动对青年创作者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孟佩璁也表示几年前参与了综艺节目的制作,做综艺是一定要看弹幕的,必须要第一时间了解观众的想法,甚至观众的想法会影响到后来的内容创作。 王彧表示2018年自己就关注到了这个话题,观众通过手机、家里的投屏观影获得的信息与大荧幕上获得的是不一样的。小屏幕观影观众之间通过弹幕互相进行不同时空的互动,而电影院其实更着重集体同时空的体验。但是视听语言中的创作力和表达更重要,不会拘泥于荧幕或场所。

  在聊到“三分钟看一部电影”这个话题时,众嘉宾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张新伟表示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符号化地告诉你一个故事,让观众的观看习惯也逐渐浮躁、破碎。当下流媒体的发展对于创作者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如:Netflix一直以来持续性地采购纪录片内容、包括今年北影节展映的《火山挚恋》探索频道也购买了版权,也为创作者提供了资金和扶持。希望青年影像创作者在创作中不拘一格,大胆尝试,打造出优质的作品。

  电影媒体人君伟也表示 “三分钟看一部电影”就是文字流水账式叙述。“希望观众不要丧失细节的乐趣,跟故事共情、思考,这样的视听很美妙。”

  在研讨环节的最后,五位嘉宾各自提出了对于青年影像创作者的期待,任洁谈到“青年导演目前有一些后发劣势,很多的影像表达手段已经用尽,但是我们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矛盾冲突、有这个时代的关注。”君伟则表示会更注重真人短片的表达、社会性、及题材的想象力,也期待看到优秀的动画作品。此外,孟佩璁提到希望能从短片剪辑、声音的创作设计上看到有想象力的作品。张新伟强调:“作品可以不太强调专业性,但一定是有标准的。拿起摄影机,希望大家以生活为起点,记录下你们的影像。”王彧表示:“短片和短视频是两回事,一个短片,是有一定的格式的,应该用正确的视听语言。希望年轻人打开想象力,丢掉专业包袱,创造新的世界观,用独特的视觉表达。找到内心世界跟这个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是影像表达有价值的地方。”

  正如第二届青幕计划艺术总指导 万玛才旦所言:要拍电影要先拍短片,短片其实也是电影。短片一方面是对你专业学习的一次实践训练,另一方面也是对你自己的一个证明。希望青年影像创作者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在创作中看见无限可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