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视频制作技巧 > “我的太空梦”首届航天科普短视频创作大赛启动
2022
10-16

“我的太空梦”首届航天科普短视频创作大赛启动

  为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精神,鼓励航天科技和科普工作者、社会各界人士、航天科技爱好者参与航天科普创作,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国宇航学会现举办“我的太空梦”首届航天科普短视频创作大赛。

  1.专业组: 有较为专业的科普视频制作经验,在各大视频、媒体平台上制作和传播过原创科普视频的视频制作人(不限年龄)。

  2、高校学生组:高校和科研院所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在读且无科普视频制作经验的同学。

  注意:投稿应为个人投稿,不接受单位或机构投稿;团队创作,团队不超过3人,且由第一创作者投稿,重复投稿视为无效稿件,取消参评资格;每个人投稿总数不得超过3个(不同作品可跨组)。

  投稿作品应为2021年10月1日后由参赛人原创的视频,作品应至少明确解答一个科学问题或原理,仅阐述航天精神的作品视为无效投稿。

  1.专业组:作品无命题,根据时长分为30秒-59秒组,1分钟-5分钟组,5分钟1秒-10分钟组。

  2、高校学生组:作品无命题,根据时长分为30秒-59秒组,1分钟-5分钟组。

  建议范围:前沿科技、重大工程、航天应用(航天为生活带来哪些改变)、科学知识、空间站生活与地球生活的区别等。

  所有投稿要满足围绕普及航天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的原则;并符合以下要求:

  (2)内容短而精,兼具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艺术性、趣味性,无科学性错误;

  (3) 作品应上传至百度网盘并提供分享链接(长期有效),如在公开平台发表,一并提供原视频平台播放地址;

  (4) 作者承诺参选作品创意及素材的原创性,保证对提交作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5) 引用官方公开画面或资料需标明数据资料来源,专业组引用画面累计出镜时长不得超过视频总时长的五分之一;

  (6) 若发现抄袭他人作品或未经许可使用非公开素材,取消评选资格;请注意不要使用有传播平台限制的配乐、字体和特效;承诺后期展播时作品不侵犯相关方版权;

  (7) 视频中的文字语言应为简体中文(英文均需要翻译),如有配音或同期声需使用普通话(不得使用机器配音),解说必须配有中文字幕;

  (8) 视频应由片头、正片、片尾三部分构成,片头体现视频名称,片尾署名应体现作品的权属情况及引用列表(片头片尾均不超过5s,不计入视频时间)。

  1. 作品形式为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动画、动漫等,不限艺术表现形式;

  2. 可通过PC、手机、相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不限制录制设备;

  参赛作品经形式和内容初审后,在中国宇航学会视频号、抖音等媒体平台上进行展播,根据点赞数和留言数作为公众反馈参考。中国宇航学会将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议,结合公众反馈产生最终结果。

  等次奖:根据年龄和作品分组,所有参赛作品归入5个分组,分别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30%)。根据科学性原则,获奖作品均不得有科学性错误,如作品达不到评奖标准,部分奖项空缺。

  人气奖:结果产生后,所有等次奖和精选出的优秀奖将在各平台进行获奖作品展播,根据播放量,在展播作品中评选出本届十大人气奖。

  1.特别权益:十大人气奖获奖者将获邀参与由中国宇航学会组织的航天发射现场观摩或同类活动;一等奖将获得2022年中国航天大会全场通票。

  2.荣誉展示及荣誉称号:等次奖、优秀奖获得者的作品将在“科普中国”、中国宇航学会官方抖音号及其他友好单位官方平台展示;等次奖获奖者将参与短视频遴选,授予遴选出的创作者“科普中国·中国宇航学会创作之星”荣誉称号,邀请入驻科普中国科普号。

  4. 纪念品:一等奖获得者将获得“我的太空梦”科普形象限量版纪念手办;二等奖获得者将获得“我的太空梦”主题钥匙链;三等奖获得者“我的太空梦”主题明信片。

  报名参赛,即视作视频作者授权中国宇航学会、科普中国等其他合作伙伴的官方平台进行公益性的免费传播。(详见报名平台)

  点击报名链接,进入“我的太空梦”首届航天科普短视频大赛报名系统(如已参与过“我的太空梦”太空画活动,无需重复注册,可直接登录投稿),注册并投稿,请使用百度网盘或腾讯微云分享视频功能,请勿将参赛视频直接作为附件上传。

  太空vlog 出舱、训练、种菜......上天4个月神十四乘组解锁了哪些技能?

  近日从海南医学院药学院获悉,由该院教授曾念开带领的菌物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组在我国发现了白盖鸡油菌、维蕃鸡油菌、松林鸡油菌、灰黄鸡油菌4个新物种。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郑皆连主持设计建造的广西平南三桥获第15届“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实现全国桥梁类项目此项大奖零的突破。

  所谓动态绿波,就是根据路面车流量实时调整绿灯时长,以提升驾驶车辆时遇到绿灯的次数。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对光催化剂纳米颗粒的光生电荷转移进行了全时空探测,在国际上首次“拍摄”到光生电荷转移演化全时空图像。

  用人工方法合成天然分子是药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复杂分子的构建往往需要经过多个步骤,不仅生成不必要的副产物,还增加提纯难度,使得药物分子的生产过程既耗时又昂贵。

  1至9月,全国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累计达42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数量、投资规模均创历史纪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揭示了复杂的多重电荷转移机制,“拍摄”到光生电荷转移演化全时空影像。

  湖北神农架、巴东、宜昌和丹江口等地,发现多个鱼类新物种和新纪录种。过去近一年时间内,调查团队对湖北境内的神农架林区、巴东县、丹江口市、点军区、石首市、蔡甸区和黄梅县7个试点调查区域,进行了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取得阶段性研究结果。

  国家气候中心表示,拉尼娜事件对中国华西秋雨、南方秋旱、北方秋汛等秋冬季区域气候异常有重要影响。全国共有679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当月历史极值,其中安徽青阳、湖北阳新等321站达到或突破当季历史极值。

  2022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10日在线上启动。本次活动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全国妇联、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共同主办。

  必须掌握新一轮技术变革对数字化人才需求的大趋势,回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求,按照交叉融合的思路,抢占数字化人才高地。

  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已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于11日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15时45分在“天宫”开讲。

  十年来,我国的“大国重器”亮点纷呈,创新成果世界瞩目。记者了解到,白鹤滩水电站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不仅单机容量排名世界第一,还实现百分之百国产化,研发、制造、安装带动了我国水电装备全产业链的升级换代。

  “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教授团队完成家蚕大规模种质资源基因组解析(“千蚕基因组”),在全球首次绘就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并率先实现了家蚕这个物种遗传信息的数字化——“数字家蚕”。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