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好的新媒体标题,就像是脚杆子上绑大锣:绑不好,要绊自己一个大跟头;绑对了,走到哪儿都当当响。
尤其对于微信平台来说,内容基本是折叠的,内容再精彩,标题不打动人,没有让人阅读的欲望,再好的内容也无法传播。
如果把标题做得很灵动,点到不说破,留一点韵味,更能调动网民的阅读兴趣,也就更有传播力。
顾名思义,标题只有一个字,文章内容是从甲骨文、金文里的字形说起,一直说到唐诗宋词元曲里这个字的典故,最后谈这个字在当今的独特内涵,网民评价说这是新版说文解字。
我们先后做了150多篇,形成了现象级的传播,不仅有不少新闻媒体竞相效仿,纷纷推出一字标题的稿件,也有传媒研究者对这种极简创新给予肯定。
细细品味,一个字极简,微信标题最长可以64个字,长标题一度盛行,一个字的极简标题,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美,让人眼前一亮;但一个字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我们通过形式内容创新,在图文中讲清一个字的深刻内涵,有着一字道破天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没想到,简简单单一个字,竟然能洋洋洒洒写出这么多内容,小编真是动了心思了!”
同时,我们还在评论区和网民热烈互动、玩悬念,让大家猜第二天标题会是哪个字,或让网民投票选出最喜爱的一个字,我们根据这一个字进行“一字标题”文章的创作。
这样一来,就不仅仅是标题的创新,同样也带动了新媒体互动形态的创新,一举多得。
当然,叠字古已有之,李清照词中就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字不拘一格,但又别有内涵之感。
其中,既有双字叠,也可有单字叠,还可以在叠字上做一些新媒体设计,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
简单来说,叠字是一种形象化、具象化手法在标题中的应用,这种风格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节奏感。标题中的叠字,用得好,就有灵动、活泼之感,让人回味无穷。
就像今年,我们做的“助农扶贫直通车”栏目,将最有效的信息放在标题中,这样一组叠字标题,风格自成一脉,收获了众多网友点赞。
还是在评论区,我们用同样的叠字方式与网民互动,也形成了一种带有黏性的独特话语体系。
微信的 “助农扶贫直通车”栏目,迄今已发布了16篇,全网累计阅读量近1亿人次。
我们通过对标题的新媒体改造,确实有效提高了扶贫稿件的打开率,也进一步带动了扶贫产品的曝光度。
以《枇杷枇杷枇杷枇杷枇杷枇杷枇杷熟了!》一篇为例,稿件发布后,当地枇杷当日销售额环比上涨了28%。一些基层政府部门通过多个渠道联系到我们,非常希望能借助平台,宣传带动当地扶贫特色产业,让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新媒体平台的标题千变万化,微信的标题更有着千姿百态,时而深刻、时而活泼,而口语化的标题,恰恰为微信增添了几分灵动色彩。
比如,我们推出的“这就是”系列,简洁直观的地域性标题,强烈的感染力和浓烈的故乡情结,激发了网民的分享欲望,也是在新媒体平台上,为网民提供了直抒胸臆的机会。
更巧的是,今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题目: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主持词。与我们的“这就是”系列有异曲同工之处。
“大学来了”系列,同样是微信口语化标题的代表。通过朴素不加修饰的表达,形成了直率又清晰的标题风格。
这一系列不仅诞生了多篇阅读量百万加的稿子,更在高校界刮起了一股“大学来了”流行风。不少高校的宣传部部长表示,这样的传播更专业、更精致、更有趣、更接地气!
“如果你认识XX” “我们为什要XX”……这些都是我们做过的正能量故事系列,标题看似简单,但凝结了编辑部的心血和创意,带来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二十四节气,本身就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提炼出富有哲思的观点,能够为网友带去更深刻的启迪。
新媒体之所以叫新媒体,就是要突出新的意义。什么是新?我们的这些尝试,可能有不足,但我们认为,这也是一些新的探索。
尤其是对系列稿件来说,标题就是统一风格和统一标识,在篇章的累积中,也让微信越来越有辨识度。
作为权威、主流、重点的新媒体平台,微信编辑部始终努力把大方端正的格调,与接地气的人设紧密统一。在标题的制作上,也是颇费心血。
写一篇好稿子,也许一个人可以顺利完成;但起一个好标题,需要编辑部几个脑袋一起。想破脑袋也想不出一个满意标题的时候,也会有。一篇稿子想出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标题,在我们编辑部更是常事。
常规操作是,每个人想几个标题,标上序号,发到群里大家一起投票,得票率最高的标题,再经过几番探讨后,才有机会 “夺魁”。
也是在这样的磨合与沟通中,诞生了“一字标题”“叠字标题”“这就是”“大学来了”等备受关注的现象级标题和现象级产品。
在我们这个单身率高达86%的编辑部,大家常自嘲:但凡把想标题的心思花在找对象上一点,都不能有这么多单身狗。
但也是这个以90后为主力军的年轻化队伍,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成了一支创新突破的攻坚战队。
在这种轻松的互动中,要想同时具备深度、高度和锐度,是需要处理好的大文章。
比如,从今年两会开始,我们以编辑部为背景制作的系列原创产品《新编辑部故事》,不仅以幽默的口吻,将政府工作报告、两高报告、民法典等权威内容进行了生动解读,更直接将故事的矛盾主体——领导与小编设置为标题。
这些标题,不仅突出了文章主线,更以颇具戏剧性和生活化的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编辑部画像,不少网友更是养成了看标题追更新编辑部故事的习惯。
和网民玩到一起,这是新媒体人的一大愿景,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考验着编辑和网民共情共振的能力。
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年俗文化,究竟有何渊源,如今又有怎样的变化,我们通过这样的问题,为网民做了丰富而幽默的解答。
可见,轻巧而亲切的表达,是被网民认可的,也说明我们是和网民处在共情、共振的良好状态的。
实践工作中,我们必须看到,网民的需求是多元的,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阅读习惯。
口语化、带入感强的标题,年轻人可能更喜欢;但一些年龄大,或者专门从事文字研究的人,可能持有不同看法,他们更倾向于工整的标题。其中的一些差异,也有学者称之为“网络代沟”。
以叠字标题为例,确实也有个别热心读者,给我们提出了意见,有些还比较尖锐。我们编辑部也进行了认真研讨,也听取了不少学者的看法。
总的来说,大家还是鼓励和包容创新的,当然也有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我们这些叠字标题,主要用在助农扶贫的栏目上,并非天天用,也不是篇篇用。
创新方法千万条,守正第一条。对于标题而言,文无定法、标无定论,只要导向正确、符合传播规律、网民认可、不做标题党,一些语言上的突破,应该都是可以尝试的。
近些年,也一直鼓励采编人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谋创新。在守住底线、守住导向、守住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进行语态创新。
所以,我们有了一字、叠字、口语化、哲理化的标题,有了《新编辑部故事》《是宝藏青年啊》《阿黄薪传》等新媒体栏目,也有了一字海报、创意条漫等优质产品。
新媒体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我们的压力,但同时,网民的喜爱和支持更是我们的动力。我们希望网民能够和我们一起呵护、推动这些创新,我们也能为大家带来更多喜闻乐见的优秀新媒体作品。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ww.douyinyunying.cc/?id=43441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抖音运营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