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抖音成功案例 > 疫情之下这些商业为什么能活得更好了?
2022
11-10

疫情之下这些商业为什么能活得更好了?

  面对疫情的“禁足”威胁,我们怎么做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开拓收入来源?这三年,又有什么样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呢?

  今天我想从消费需求变化和创新经营模式这个方面,跟大家认真的聊一聊:在这个疫情之下,实体商业如何能活得更好些呢?

  其实现在人有个误解,我们目前实体消费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消费规模回不去了,而是消费习惯回不去了。这点看看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走势数据就能清楚。

  咱们看,东海证券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虽然疫情肆虐,这三年来,全社会的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增速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是负增长,其余时间大部分都是正增长的。

  所以,市场数据和很多实体商业运营的体感很不一样。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呢?主要还是商品流通交易的渠道变了。

  所以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商业运营要抓住三个重要的变化,我来列举如下:

  毋庸置疑的是,疫情让全民消费观念变得越来越理性。职业动荡和生存危机,提前催生了一波“中年危机”,稳定和保险,被重设为中年人的生活准则。他们的钱只会越攥越紧。

  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变得理性和自信。一方面改变了往常浮夸的冲动消费,变成了现在理性的对比消费。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对自我表达越来越关注、还在渴望抓住青春的尾巴赶紧享受生活。他们在消费的时候,会更关注自己的情绪价值有没有被重视到。

  所以,面对普遍理性化的消费常态,我们可以从情绪诱发、场景构建等维度进行探索,围绕着目标消费者认定的情绪价值,去刺激消费者感官激发其消费欲望。

  疫情之下,餐饮业最先感受到了这波改变。应对寒冬,很多餐饮品牌走上了“极致性价比”这条路来自救。

  举个例子,日料一直因为定价高疫情期间一客难求,很难转型。在北京某个商场里,一家日料连锁店,就打出了“高性价比日料”的,人均消费在90元左右,这家店周末经常人气爆棚,等位要等到下午两三点。

  最近火爆餐饮圈的“最low的西餐厅”-萨莉亚,竟然在疫情重创之下“闷声发大财”,开遍北上广,2022财年Q2,净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同时净利润将增长4倍,远高于疫情前的2019财年。

  我发现,通过商业活动和商业空间,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价值感,消费者自然会来买单。如何同时满足“平价社交”和“逼格消费”需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个成为疫情后的另一个焦虑点。避免夜长梦多,购物要过滤掉所有的干扰项。不管是家庭消费,还是冲动消费,能在生活半径内,提供便利性、即时性、丰富性、个性化的商业服务,变成了商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因此,复盘“消费者想到——商家跟踪到——商品服务到——货物送达到——售后服务到”,这条“五到”的商品消费路径,谁家走的越快,谁就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即时性需求”,谁就能抢到逆袭门票。

  而且各位应该都知道,这几年即时零售是个5~10倍速增长的领域。从数据上看,2021年底即时零售的市场规模是2280亿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达到11940亿元。

  这次疫情或许也是加速实体商业进化和变革的一次契机和动力。我们不得不承认,疫情困住了人的出行,消费者没办法到场,因此,再怎么做活动、做促销都是无济于事的。

  因此,传统实体商业依赖自然客流的经营收益模式,面对疫情几乎没有任何抵抗风险的能力。那么,难道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只有躺平么?

  大家思考了很久,能形成一条共识那就是:保持线下基本盘,拓展线上增量盘吧!但这种转战线上并不是找京东、淘宝、天猫们结盟,而是构建自己的私域流量!

  我发现一个规律,在这三年疫情期间,所有还在经营得比较好的实体,无一不是抓住了“私域流量”这根稻草。通过私域流量迅速获得需求信息,并达成非常时期的成交经营。

  1、在15万人口的县城,一个商业项目拥有10万私域用户,疫情期间,盈利不降反升的商业奇迹

  疫情期间,在山东沂南县的君悦购物中心,就做到了利润率30%的逆势增长的奇迹。

  其实他们的操作很简单,都是些土掉渣的办法,但在新模式的融合下,却变得格外有效。

  为了扩大私有社群覆盖面,君悦对所有进入商场消费的人员,进行地毯式拉群。同时针对人员集中的小区、广场,也进行了精准宣传。还利用优惠活动、提供便利、刺激痛点等方式吸引用户入群。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建了300多个微信群,为自己积累了10万潜在客户。这样建立的社群,客户群体精准,而且在君悦都有过购物体验,拥有很高的复购率。

  于是,君悦把每周二、周五的12:00-21:00,设置为自己的拼团活动时间;每个月的25号-28号设置为购物节,这期间在群里参与拼团活动,就能低价购买一些平时比较贵的商品。

  而且,君悦选的拼团商品,都是高需产品,顾客非常愿意参加,团购转化率高达22%。就这样商场和消费者建立起来了强大的信任感和粘性。

  此外,社群还是一个商场与消费者直接对话的连接口,让客户需求和意见可以第一时间到达商场,大家需要什么、关心什么,君悦都可以在自己私有的微信群内向顾客传达。

  君悦的这种模式,就是充分借助了互联网思维,与顾客建立的流量联系,而这种基于体验好感建立起来的私域社群,往往会形成后续的消费者自主传播和强大的裂变式传播力。这种方式会大大提升复购率,初次获客成本也被不断地摊薄了,那么商场的营业额和利润自然就上去了。

  当然这样地毯式拉群的注册会员模式确实比较LOW,操作起来也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积累,才能把用户积累成规模。那有没有不LOW又快速积累会员的方法呢?

  比如去年11月,广州悦汇城在周年庆期间上线大型AR实景应用秀,当天通过AR技术展现了巨大的冰龙、宏伟的冰雪城堡、遨游的水晶鲸鱼、各种各样的冰雕动物,还可以抢红包一时让购物中心成为了网红打卡景点。

  后来活动完之后的数据显示,在AR 秀活动期间,全场销售额同比增长196%,有超过74%的悦汇城小程序会员在活动当天完成了注册。

  在美国AR实景秀已经成为不少购物中心的标配。 显然, 购物中心的AR秀并不是营销的最终目的,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线、从”人找货“变成”货找人“,兴趣偏好私域社群立大功。

  北京的朝阳合生汇购物中心,在这波疫情期间的做法也值得借鉴。面对疫情的突袭,他们利用熟人经济发酵,在几天内迅速建立起了一批私域社群并实现点对点送达。

  面对不确定性的递增,线上运营模式成为增强购物中心风险抵御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例如疫情期间,合生商业联手文化公司,一起在线上的自平台上举办了一场”云派对“,开启了全国首个全息沉浸式复古潮流趴,长达3小时的线上LIVE派对,奏响经典动漫OST、像素游戏BGM等怀旧乐章的同时,结合爆款商品售卖、代金券发放等形式,在北京、上海等全国9个项目展开。在线w+。相比日常直播,带动销售额提升了95%。

  除此之外,在本次疫情的私域流量之战中,微信平台表现了极大的作用。很多商家利用微信的普及率建立了社群服务,利用线上直播完成了营销互动,利用小程序”用完即走“的轻便性完成线上消费。

  所以,我们从上面几个案例可以看到,每一家企业所讲述的都不是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故事,它们的成功都得益于它们长期经营的私域客户。他们逆势上涨的原因不是因为在疫情期间突然做了什么,而是因为在疫情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在做什么。

  除了运营模式的创新,商场的场景营造和空间利用,也会形成大量的粘性客群。面对室内空气不流通的闭塞空间,更多元化的户外场域也将是维持客户粘性的必要手段。

  商场户外空间的外延利用疫情以后,更开阔的空间成为了人们约会和休闲的首选场地。商场可以结合室外广场,甚至公园等空间搭建一个公共商业空间。根据商场的属性,设置相应的场景。例如一个运动品牌的空间,就可以在广场改建一处会员滑板公园。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种市集活动的打造,就可以有场景感地把品牌与消费客户形成更紧密的户外空间的对接。

  除了户外广场空间的利用,很多购物中心的第五立面,也就是屋顶也具备极大的运营增值潜力。

  疫情使大家更倾向于置身开放式的空间,这为购物中心屋顶与室外空间的再利用提供了契机。目前屋顶运动场、屋顶花园、屋顶游乐园、屋顶农场、屋顶酒吧、门口游乐场等模式正在被国内多个购物中心实践,长期来看,这将是购物中心引流的一大利器。

  更多的共享空间会吸引来更多的客源还有一批商业项目,也设置了很多共享空间。比如有共享浴室,就会有更多的体育爱好者来商场或者商场附近运动;有共享自习室,就会有更多家长来这里;有共享美妆室,就会有更多的女生来这里变美......这些经济实惠,又间距社交属性的共享空间,不仅仅符合环保节约的潮流理念,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非常吸引客流并很容易联合商业经营的一种方式。

  小红闲们的社交空间成为年轻人的必选近期一些具有体量小,网红感、闲适度特色的“小红闲”商业也爆火。这些商业可以一站式满足拍照打卡、好友社交、潮流消费等需求。几乎满足了年轻人重享受、轻社交、少繁琐的所有消费需求。

  总而言之,“动态清零”已经成为常态,这就意味着未来的商业还是随时面临“闭关”的可能,时间周期和节点的不确定。

  转战线上,建立社群,充分互动,理解消费客户,这是商业管理团队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必须做的基本功。而在防疫允许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各个商业项目的户外空间,多做市集、活动,预热场地,建立良好的社群粘性,拓展户外战场,也是一场必打的生死战。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运营思维的调整。被动的招商和管理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何主动参与商户的日常经营,帮助每个商户客服困难,提高收益,是长久能够维持的根本。

  所以说,这世上,哪有什么基业长青,哪有什么永续经营,只有不断地进化、进化、进化。适合了,就被选择;不适合,就被淘汰。企业如此,个人也如此。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