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抖音运营 > 我们是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记者团!
2022
10-20

我们是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记者团!

  隶属于党委宣传部,是目前沈师校内最大的平面媒体,也是目前沈师校内影响力较大的校园媒体。

  以沈阳师范大学报、沈阳师范大学新闻网、沈阳师范大学报微信平台等多媒体平台为主要宣传阵地。

  新闻部、文艺副刊部、专题评论部、编辑部、办公室、摄影部、新媒体部、对外联络部和宣传设计部。

  十大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新闻采写、校报排版、校园活动实况直播、沈师舆情监控等工作。

  2018年7月建立抖音工作室,以抖音为平台进行短视频作品输出;成立文化创意工作室,进行记者团文化创意周边的产出与制作。

  《沈阳师范大学报》官方微信平台订阅量已突破11000人次,粉丝人数近万,平台累计发送图文3800+,原创文章近1000,官方微博账号粉丝人数近万。

  2020年,专题部输出总字数为70000余字,其中刊登在报纸上文字达35000余字,刊登在新媒体平台文字达35000余字。其中专题20个,专访16个,子栏目2个。

  2020年线下沈阳师范大学报月发行15000余份,累积发行90000+。

  成员作品多次发表于中国青年报、东北新闻网等平台,成员积极参与中青校媒的活动,并收获众多奖项。自建团以来,记者团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新闻人才,历届部门成员现就任于新华社、新京报、大辽网、新浪微博等主流媒体。

  在传承发扬纸媒文化、扩大校报发行量的同时,我团结合微信、微博、抖音、百度贴吧、百度百家号、腾讯直播等多形式进行开拓创新。

  在“沈阳师范大学报”微信平台创建众多栏目,如图片类栏目“光影故事”、原创节气海报;深度评论类栏目“纵论”;科普类栏目“普法专栏”、“趣说新四史”、“校史简介”;话题互动类“晚安树洞”;以及定期趣味原创。

  创办记者团漫画故事《森林报社》,以新形式展示新面貌。定期举行“头脑风暴”“专题评论”“圆桌会议”等形式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培养成员独立思考与客观评判的能力。

  1. 记者节特色活动:快闪舞蹈、专属记者证件照、三行情书大赛、心愿墙、记者大赛等;

  3.七夕线上cp体验:在保证团内成员的个人隐私安全的基础上,开展交友互动活动;

  5.图片类作品征集如:毕业季照片征集活动、校园文明随手拍新闻摄影纪实作品征集、PS海报技能大赛;

  7.大型活动:记者团十周年、十五周年纪念日晚会、全团成员素质拓展团建(增加成员对身体健康的重视)。

  1.主办新闻中心记者大赛活动,并全权负责文字赛道记者作品的征集与评审工作;

  2.新闻中心年会,负责策划、统筹、布景等后勤工作。团内成员才华横溢,进行文娱节目的展示;

  3. 连续十余年举办线上征文活动,学生参与度极高,获得了学校各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

  4.坚持举办“我最喜欢的副刊”评比活动十余年,让广大师生参与到团内成员副刊的评比中,既提高大学生群体对社团活动的参与度,又提升了团内成员的写作热情和作品质量;

  5.定期组织举办“校媒运营经验分享会”:由团长联络其他各高校校媒负责人进行线上经验分享,包括新媒体公众号运营、新闻采编经验分享、摄影前期与后期技能培训等内容。

  从2018年开始,我团着力打造品牌活动“校园记者大赛”。经过两年的打磨,已经有了完备的大赛策划和公平的竞赛机制。分设三条赛道:分别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出镜记者。采用线上初赛,线下复赛的赛制,面向沈师全体大学生,选拔优秀校媒人才。2019年参与记者大赛的人数达到200+,接受参赛作品500余件。2020年在记者节当日为致敬记者进行摄影作品及海报线上征集活动。

  由大赛衍生出“我与记者面对面”活动。2019年11月,在全国第二十个记者节,我们有幸请到了来自光明日报辽宁记者站、人民网辽宁频道等媒体的资深记者来与校媒记者们分享经验,活动参与人数达500余人。2020年第二十一届记者节当日,有幸邀请到我校优秀毕业生、现就任于《农民日报》的王壹老师为校媒同学分享媒体运营经验。

  推出专属周边:团歌、团服、团徽、入团通知书、纪念版钥匙扣、记者团漫画故事《森林报社》记者团版小幸运、告白气球、“校报”纪念版等。

  1.心系公益,团内多次筹集衣物、募捐图书、为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捐款,去到敬老院看望老人。

  2.引导师大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四个意识;开展圆桌线下讨论活动,每周一次的热点话题热议活动;实时进行师大舆情监督;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3.积极参与、主办校内外各项活动,与校内外各组织社团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明确记者团以及作为学生记者的目标定位,做好校园新闻传播工作。

  4.创立“抖音工作室”、“文化创意工作室”、“普法办公室”,用新形式传递校媒特色文化,传播校园故事,结合时代精神,响应时代号召与需求。

  定期开展培训,学校聘请光明日报记者、农民日报记者、辽宁日报记者和专业教师做报告和讲座,并组织进行业务研讨和业务交流,提高记者团学生专业技能。

  1. 与外媒的联系密切,宣传渠道多样。与腾讯网,大辽网,网易等媒体多次合作开展活动,并定期举办专业培训。华商晨报明星编辑、沈阳广播电视台记者,沈阳晚报记者、辽宁日报一线记者曾走进我校,与记者团成员代表座谈交流。

  2. 向社会输送大量优秀新闻人才,部分毕业团员供职于腾讯大辽网、新京报、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团员担任CCTV5进行沈阳国际马拉松比赛学生记者、中国船舶报社实习记者、沈阳广播电视台实习编辑、北京新浪微博实习生。

  3. 我团成员郑杰、牛欢、赵永来、尹铮因记者团结缘,发现个人摄影技能,成立摄影工作室,被《辽沈晚报》青创专栏进行专访报道。

  4. 微信公众平台推出“FM燃放”有声校报栏目,培养大批热爱播音的成员。用声音传递温度,用文字书写热爱。我团主播通过选拔加入沈阳广播电视台·辽宁高校广播联盟,并加入沈阳广播电视台《欢乐达人汇》的直播栏目与嘉宾进行交流,曾有幸专访著名歌手张芸京、嘻哈歌手徐线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亚军成员任子威。

  1. 活跃在校园新闻第一现场,开学典礼、迎新晚会毕业典礼、专访我校师德标兵刘丽、梅派传人肖迪、创业青年赵传祺、样板戏传承人、布艺艺术家韩月娥、推免北京师范大学杨倩茹、王嘉琛、刘野等人、为脑瘫双胞胎补课的学生志愿者等。

  2. 校报发行量大,覆盖面积广。在学校各大公共场所增设报纸取阅栏,月发行量约15000+,惠及我校23家学院师生、传播在我校各处,受众广泛。

  3. 我团成员作品多次被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海外网、东北新闻网、辽宁日报等重量级刊物上发表,作品经常被辽宁广播电视台、沈阳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选用。

  我团成员徐源作品《船机双英逐盛世,海天大国塑国魂——“未来舰载航空力量发展”学术论坛在京举办,孙伟出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中国海洋界蓄势待发》于《中国船舶报》发表。陈玥彤作品《绣上乾坤》于《中国青年报》进行发表。王铭琪、曲娜作品《沈阳师范大学举行2018级本科生、留学生开学典礼》于《东北新闻网》进行发表。我团成员胡南、郭钰琳作品《沈师“知识扶贫”主题教育课堂走进铁岭》于《农民日报》进行发表。我团成员朱佳欣、李涵的两篇新闻评论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发表。我团成员朱佳欣的新闻通讯《沈阳师范大学2020年新年京剧晚会精彩上演》在《人民日报海外网》上发表。我团成员专访作品《最美姐妹花书写考研奇迹》刊登在《东北新闻网》等多家校外媒体上;我团成员朱佳欣2020年参与了中国青年报 “青年眼中的爱情”的线下采访活动,作品《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夫妻档”:看到学生取得进步,比学生还满足开心青年眼中的爱情》刊登在中国青年报官方网站;我团成员摄影作品《千门万校》被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平台上;万字长篇系列报道《师生热议十九大》文字被辽宁电视台提取做素材;弘扬文明校园系列寻找并采写“师大最美女生”专题事件被《华商晨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在新媒体风起云涌的时代,记者团主动出击,宣传报道模式由以往的文字报道转化为文字、图片、视频、新媒体联动报道,并逐渐实现多平台、全媒体、多客户端宣传报道模式。一次采集、多次加工、多次分发,形成校媒“中央厨房”模式,将优质的文字、图片、视频内容相结合,通过校报、新闻网、“两微一抖”平台,记录并传播多彩的校园文化。

  1.记者团微信公众平台开设“电子校报、有声校报”栏目,将传统纸媒与新媒体巧妙结合,用新方式将报纸内容进行传播,扩大校报影响力。

  2.创设深度新闻专栏“纵论、圆桌、视点”,培养成员挖掘深度新闻的能力。“FM燃放、师大传、晚安树洞、团团说”等互动性专栏,使校媒真正的走向学生群体,服务于全校师生。“光影故事”结合图片与PS技术产出“图片+漫画”的趣味作品。

  3.成立抖音工作室,主要工作内容为:直播、街访、抖音等线上活动形式,适应时代变化,多平台展现记者团风貌;成立文化创意工作室,通过动漫人物设计、海报设计等形式,增强团队文化建设,提高凝聚力;成立普法办公室,通过将法律条文故事化、趣味化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

  大学生记者团凭借严谨的新闻态度、完善的工作机制、默契的团队协作,严守“因为热爱,所以执着”的团训,即使道阻且长,但我们相信行则将至。大学生记者团将不忘初心,扬帆远航。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