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整合《人民日报》、人民网及旗下的法人微博、微信、客户端、电子阅报栏等平台,《两会e客厅》等栏目以全媒体形式立体化传播,取得了影响力和传播力融合发展双赢。
其他没有无比强大自有APP的媒体没有央媒地位的媒体,移动端流量主要依靠与商业大平台合作,传播效果需要遵循商业平台的流量规律,传播并不只是做了就可以,还要做了有效果才可以。
人民日报的论文发表于2015年,当时,移动端短视频还没有兴起,以目前移动端平台的竞争格局而论。其策略更加适合于长视频。长视频的编辑逻辑与电视制作工艺流程类似,两种传播形态的叙事方式略有不同,大致兼容,可以借用论文的一次多元流程。
如果死抱着“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构想,从一开始就把短视频和日常新闻采访当成一回事,从产品逻辑来说,这种操作从一开始就不完全准确。
“一次出发,多项任务,多款产品”似乎是对记者行动的更准确描述。媒体融合需要成功尝试,但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对背后产品逻辑的正确深入的探索和把握。
媒体人经常会为李莎八问这样的短视频爆红感到自豪,同时又为如何重复这种爆款而纠结。但是,爆款之所以说成为爆款,就是因为它不常有。如果碰巧遇到了有意思的独家新闻,最好的策略当然是重新精编,让它成为爆款,更广泛地传播。
常款需要经过专业团队精心策划,培养套路,摸索形成模板,培育风格,创造记者风采。
并不是所有小组都适合短视频创作。角色选择中,女性优于男性。男性,除非是长相或者表演有类似于“许君聪”等喜剧明星的特质,在短视频拍摄的受欢迎程度远远低于女性。
记者出门采访,一般是两个人一组。男记者负责拍摄,女记者负责展现。主编是幕后的第三个人,负责策划拍摄方案,模板台本创作。虽然大家对于短视频的玩法都不是很熟,但主编们长期从事传统新闻业务,应该可以期待他们的新闻素质和学习能力略强一些。
常规短视频创作,并不可能做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对创作者来说,是一次出发完成多组不同任务,会涉及到新的劳动力的投入和成本。启动时以三三制规划,逐步发现人才,形成相对固定的IP小组。
创作分散,化整为零,专业小组承担传统影视行业当中的编剧导演的角色,挖掘素材,确定展示方式,三三制编队的栏目主编和采编组合是第一梯队。
设定推广节奏。让整体的短视频品牌起到交响乐式的配合效果,通过风格统一的不同序列作品塑造独特的记者在行动品牌。
聚焦常款,期待爆款。一旦发现值得精编的素材,发挥电视工作者的特长,以优秀方式精剪或重新编排,此工作应由总编辑整体把握,策划落实。爆款塑造品牌,常款巩固成果。常款记录联络,分IP推广记者塑造子品牌,通过长时期积累与耕耘,不同记者会具有针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力。
无论是出发还是回归,创作小组可以在他们认为能够吸引到人的每个节点进行短视频创作,展现现场感扑面而来的实时记录。
口才好的女记者,部分有特质的男记者,可以采用此套路进行视频创作。被摄对象不一定好看,但需要有特点,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高,让人记得住。部分口头表达能力相对比较强的主编及记者也可以采用这种操作思路。
这个思路有点类似于在梨视频等的视频平台上爆红的找靓机等,展现实用知识点,对涉农频道来说,就是趣味农科,引起类似农事提醒或者天气预报的持久关注。
行走乡间,时不时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这一切,恰恰是希望走出格子间的城市居民梦寐以求的。记者小组可以在工作过程中使用短视频来对美好乡村进行纪录。
短视频拍摄不仅存在精力投入,也存在经济支出,自拍杆等等低端设备,已经很难满足现在短视频的拍摄要求。使用稳定器,成本最低在700到900块钱之间。使用航拍设备,存在更大的资金压力。在绩效考核方面,如果把短视频创作等同于传统新闻节目创作,持续疲劳工作的团队很难有创作激情。
基本台本的写作,模板套路的研究制作,需要常变常新。内部网红孵化,人员要培训,机制要设计。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ww.douyinyunying.cc/?id=33328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抖音运营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