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抖音成功案例 > 大家对抖音上的上海流浪大师怎么看?
2022
09-12

大家对抖音上的上海流浪大师怎么看?

  最近上海一位流浪汉沈巍,在抖音上火了,他衣衫褴褛,行走在街巷里捡垃圾,在地铁上读书,和陌生讲道理,红遍社交网络,一夜之间变成了网红、大师、新一代“犀利哥”…

  流浪大师真名叫作沈巍,是一名知识分子,于1986年进入审计局工作,1993年因病休假至今。在休假期间,审计局也按照国家规定保时保量地向其发放了工资。

  在我们眼中,拾荒者的人设就是大字不识、胡子拉碴,蓬头垢面,但沈先生颠覆了人们对拾荒者的认知,他满腹经纶,出口成章,思维缜密,经常蹲在地铁里和路灯下看《左传》、《尚书》、《论语》等书,倡导“垃圾分类”,有着鲜明的个性。

  反差错位的身份结合,再加上复旦大学毕业,妻女车祸过世、上海徐汇区审计局公务员等网络传闻,给这位流浪大师增加了许多奇幻色彩,快速走红于快手、抖音、微博等平台,流浪汉沈大师横空出世,受到千万人追捧和崇拜,推动了沈大师自身IP的持续发酵。

  全国各地的人赶到他常年活动的地带,拿着自拍架横着手机簇拥拍照,跟风战队,或肆意践踏,或封神捧杀。

  “谁能拍到这位流浪大师,谁就能火就能涨粉丝。”众多短视频从业者更把他作为赚钱工具,只要拍到就是流量,就是钱。有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专门拍摄沈巍的账号,无论他在哪里,镜头闪烁,网络主播给他贴上各种标签,微商们更通过他“吸粉”卖东西。

  每个人有自主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原本普通的他被社交网络炒作成了网红、大师,被众多想一夜爆红的屌丝推上了神坛,成为了机会主义者获取流量的工具。

  沈巍说:“早上刚醒来就发现大几十号人在等着我,他们拿着手机对着我拍,我很不喜欢,说句功利的话,他们拿我挣钱,也没有分给我啊,打扰了我的生活,我这两天都不敢在地铁看书,全是人围着。”

  他自己并不想成为被众多主播们前呼后拥网红,只想过垃圾分类、看看书的平静生活。

  毫无疑问,爆火的“沈大师”被人们在自导自演的闹剧中过度消费,没人真正在意他的处境,理解他的选择。这些把他作为摇钱树的人,不曾真正尊重他。大家随意给他贴标签,更多的是猎奇、跟风,背后折射出畸形扭曲的价值观。

  说一些大家不爱听的观点。无家可归者在国外很普遍,这个群体不是乞丐,只是失去了家庭的人,叫homeless。而且这个群体并不像中国那样被歧视。

  沈先生能火,源于“一个被歧视的人,居然比我有学问那么多”!的心理。新、奇、特的原因大部分在于“反差太大”!

  在西方发达国家,成为homeless的原因有很多种,有些人甚至是富二代,纯粹因为喜欢露宿街头的生活方式。有的只是不愿早九晚五的上班,有的是债务所迫,还有些是因为社交恐惧......总之原因多种多样,但绝大部分不是乞丐,再说一遍,他们不是乞丐!

  至于他们如何生活,我不太了解,但的确常看到他们捡垃圾。也许他们还有最低生活保障,甚至是退休金什么的,金额可能比较少吧。

  但他们不是从来就是无家可归的,也是一步一步走到无家可归的状态,所以他们当中不乏有才华或者专长的。比如曾经在一个视频中看到一位钢琴弹的贼好的流浪汉。

  我住在东京新宿区的早稻田大学边上,附近有一个公园,里面就有好几位homeless,每天早上他们也会去7-11便利店买咖啡,大家都习以为常。

  有一次更奇葩的,我在路边看到一些警察在盘查一辆轿车,车子里面除了驾驶员的座位,其他地方全部堆满了杂物。看起来是一位开车的homeless,家没了,车就是家。

  对于上海的沈先生,他的言谈和他的人设形成比较强烈的反差,让人们有种“意想不到”的认知冲突。好看的小说、戏剧都是拉大某种冲突。很有戏剧效果。

  同时沈先生又和伪大师们形成反差。“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这句话,唤起了人们对这个社会的不满情绪,无处安放的不满,都安放在了沈先生身上。

  1、出现这样的人,说明中国社会进步了。而且这种人在中国目前还只能出在上海。上海的文明高度在中国最高,无家可归者的状态和西方发达国家更接近。也说明上海这个城市比较宽容,沈先生不会因为“影响市容”的原因而被驱赶。帝都你试试!

  2、“读书”这件事,和你什么职业、什么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关系。读书不是因为“有什么用”,读书本身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纯粹是因为精神上的愉悦。文明程度越高的地区,这种“无用的阅读”就越普及;

  3、读书需要时间的积累。沈先生这种工作性质,时间应该很富裕,而且没有太多电子产品占用他的时间,再加上他自幼爱读书。所以,这种阅读的积累,和一般人相比是很恐怖的,自然会被抖音的用户奉为“大师”!在知乎上就很难成大师。

  4、现在社会上的伪大师太多了,知识没什么知识,但骗财骗色、沽名钓誉的本事倒是大的很,而是伪大师们互相勾结,互抬身价,引起了极大的民愤。网民呼唤一位和伪大师反向操作的人——博学、毫无名、利的要求,安贫乐道。沈先生就是!

  5、沈先生呼吁的垃圾分类工作,在发达国家做的很好,尤其在日本。有志于推进垃圾分类事业的人,倒应该请沈先生做形象代言人。他的理念很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现在知名度这么高。对于沈先生来说也好,推动全社会做垃圾分类,比自己一个人捡好多了!

  再过10年也许垃圾分类能有实质性的进步,流浪者也不再受到歧视,能和不流浪的人一样得到尊重。中国的文明程度就真的进步了一大截。

  大师没什么可评价的,一个愿意为了读书抛弃世俗价值观的人。而人们追捧走红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我最早是去年冬天就从抖音上刷到流浪者,一个人在路灯下孤零零的看书。当时还感叹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看着一点点从网络上火起来。真不是他自己炒作。

  我个人也是比较喜欢看书,周末自己窝家里蓬头垢面随便吃点啥就窝沙发上看起来,我也时常觉得自己没出出息,应该做点事情而不是看书,就像打游戏似的我就是喜欢看。

  说回流浪者,我反而不喜欢网友把“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挂在嘴边。抛开身份地位,单纯从学识和态度上我很喜欢这个流浪汉,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个视频是几个网友围着他,席地而坐,很有从书上看的那孔子讲学,佛祖授道的感觉。

  是有那么几个小丑,可是你看诗词大会嘉宾,百家讲坛,大学教授,那个不是有两把刷子?所以小丑在殿堂也是小概率事件。

  我眼里的大师,一定是在某方面有自己贡献及独特见解的。如果仅仅是知道的多,还迈不过大师的门槛。而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又是唯结果论,有钱人说啥都对。所以仍然不乏嘲讽之声。

  从流浪者自己也说过他不是什么大师,都是网友称呼的,可能是因为身份的缘故,大家会觉得一个流浪汉懂国学要比一个大学老师懂国学厉害的多。

  “最讨厌大众的猎奇行为,弄出这些东西。你说骡子好歹是有一点经济价值的,狮虎兽这样的东西完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猎奇心理而存在的。”

  我当时对这句话不理解,非常反感。我觉得狮虎兽怎么了?大家对一个东西有兴趣怎么了?为什么就不让呢?

  后来慢慢长大,明白了好奇和猎奇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对环境的一种探求心,是一种以研究,获取知识为目的导向的。而后者,是只喜欢没见过的,追求反差,追求稀罕,以贪得无厌的追求异于常人的行为为导向。

  我对流浪大师没有看法,但是追求他的人,是让我厌恶的。这些人正式的国学大师,教授不去追捧,经典原著不去诵读,历史书评不去了解。他们并不是喜欢知识,而是喜欢看一些知识从粗犷的人,流浪汉,庄家汉,妓女,李云龙,甚至鹦鹉的嘴里说出来。

  正是这种猎奇行为,才让这么多妖魔鬼怪出现。因为猎奇,大家喜欢看不知天高地厚的话从一个相貌一般的人口中说出,所以出现了凤姐。因为猎奇,大家喜欢看别人追求奇奇怪怪的造型并口出胡言,所以出现了刘梓晨。因为猎奇,大家就喜欢看一个有钱人怼天怼地,所以出现了王思聪。

  现在流浪大师火了,虽然这个人不是妖魔鬼怪,但是和猎奇扯上关系的,坏事不一定发生,但永远不会有好事。

  大师都是精通某一个领域的,你勉强可以说郎朗是钢琴大师(可能现在资历还差一些,大致就那个意思)

  但这位流浪汉只是一个国学爱好者,擅长文史哲领域,也略懂一点商业知识(看过稻盛和夫的书),但对经营管理明显一窍不通(对肯德基为什么流行的商业逻辑表示不理解),好像还喜欢京剧,熟悉西方美术史,听说过搭讪学(PUA)。

  文学常识秒杀99%的普通人是没问题的,属于国学爱好者里中等偏上(近似于985大学的文科硕士生水平),谈不上精深。

  被称为大师暴露出一个社会现象:现在的人不仅自己读书少,而且身边爱读书的人也少,可能连自己认识的几个教书匠,都不见得读过那些书。

  一个读书的流浪汉尚能有如此谈吐,真正的大师学识必然更加渊博,也更值得我们追捧——然而,并没多少人真的有兴趣关注(大家更爱关注殿堂里的小丑吧~)

  “要读原典,不要只看别人引申的思想”(也就是去看原著,不要光看得到APP上的解读版)

  平心而论,现在主流社会的发展趋势(文化和商业上的),和他所想的可能相去甚远,选择避世我表示理解……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