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视频制作技巧 > 用聚光灯照亮中国故事 在舞台上绽放精神之花
2022
08-16

用聚光灯照亮中国故事 在舞台上绽放精神之花

  一幅名画,一个符号,两个人物,七个章节,一段历史。暌违一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将于8月11日起再临国家大剧院。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份古典温厚的宋韵之美,在一年后依然引得广大剧迷翘首以盼。

  心中容丘壑,舞台汇山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就文艺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广大舞台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这十年,舞台艺术创作捷报频传、精品迭出,宛如灿烂星河铭刻在人民记忆的天幕之上。

  一轮明月朗照千年,王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四目相对,拱手致意——这是《只此青绿》的结尾,古今相望,体现着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

  《只此青绿》编导韩真、周莉亚表示,要寻找守正创新的平衡点,在舞蹈的一呼一吸间感受文化的滋养,力求让一颦一动皆成韵律,让一画一音都是佳境。

  习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这番话为我国舞台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朝着“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的方向不断探索前进,让中国风成为舞台上的“主角”。

  从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农耕文化诗意呈现,到“折柳寄情”营造出的“惜别怀远”意境。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向世界打开了一扇呈现出缤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2021年,歌舞节目《唐宫夜宴》好评如潮,14位风姿绰约的“唐朝少女”,灵动地展现着盛唐独有的美学风范。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表示,这样的艺术是有根的,向着天空、向着现实生活绽放,同时又是新的、现代的,涌动着这个时代的活力和梦想,“这些作品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力地诠释了作为艺术实践的创新的丰富含义。”

  近年来,科技与舞台艺术的互动也日益丰富,表现方式不断迭代升级。舞台艺术正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新格局。

  即时拍摄、瞬时剪辑、现场投放,通过5G传输投屏在长达180米的巨型屏幕上……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可谓一场荟萃高新科技的声光电盛宴。

  “在超大屏上,画面里面的内容不能有任何瑕疵,所以我们的工作要像绣花一样精细。”《伟大征程》副总导演田沁鑫表示,要用不断创新的方式,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可能。

  自2018年12月首演以来,民族歌剧《沂蒙山》踏足全国多座城市展开巡演。抗日战争时期沂蒙百姓与子弟兵“同生同死一家人,随时能拿命换命”的鱼水之情,感动着成千上万的观众。

  习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革命题材、红色题材作品在舞台上大放异彩。这些英雄故事、英雄气概都足以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这句关于理想信念的誓言在观众脑海中深深印刻;话剧《香山之夜》用大胆的艺术构思和新颖的舞台呈现,全面回溯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展现党的奋斗历程。

  值得一提的是,为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国家大剧院版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于2021年与观众“再相逢”,唱出了一心向党的赤诚之心,奏响了大义凛然的不朽颂歌。

  “此次国家大剧院复排新制作这部歌剧,不仅是向红色经典致敬,更是让英雄形象在舞台上延续强大生命力。”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近年来,文艺工作者将聚光灯对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涌现出的先锋模范,推出了一批现实主义题材力作。

  民族歌剧《扶贫路上》以驻村黄文秀的故事为题材,借用“化蝶”的民间传说,融合壮乡民歌韵味,浓缩呈现全国脱贫攻坚战线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和人的初心使命。

  “百年征途上的中国人,将自己的精神融进祖国的江河、民族的星空,汇入天地凛然长存的浩气之中。”原总政歌剧团团长、国家一级导演黄定山表示,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戏剧创作,始终需要创作者不忘初心使命,认真修炼艺术功力。

  8月8日,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开幕。乌兰牧骑意为“红色的嫩芽”,自2017年11月21日习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后,各级乌兰牧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行进在内蒙古大地上。

  “我们会继续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农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以饱满的热情为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扎那说。

  习总书记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十三五”期间,全国文化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组织政府采购的公益演出从2016年的13.9万场,增加至2019年的15.73万场,累计观众超过4.3亿人次。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走向基层一线,创作采风、演出慰问、结对帮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蔚然成风。

  截至2021年12月7日,根据“中国文艺志愿服务智慧平台”统计,注册文艺志愿者数达90957人,注册文艺志愿组织数达2932个,文艺志愿服务时长达983493小时。“送欢乐下基层”“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到人民中去”等文艺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唱响神州大地。

  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使舞台艺术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线下场景,让人们摆脱时间、空间和成本的限制,随时随地都能透过大小屏幕感知舞台的魅力。

  从2020年4月11日推出首场线上演出开始,国家大剧院至今已推出120余场线上演出,包括音乐会、歌剧、舞蹈、话剧、戏曲等多艺术门类。截至2022年7月,国家大剧院线上系列演出全网总点击量累计超34亿次。

  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迎来建院70周年。不仅有《雷雨》《白鹿原》等多部经典之作轮番上演,镇院之宝《茶馆》更在12日当晚首次实现8K技术录制、超高清实时直播。

  长空九万里,鹏飞正当时。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新时代新征程,舞台艺术更要弘扬时代新风,彰显民族精神,用不断创新创造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这是唐代诗人刘言史题立秋的诗句。立秋,表示已进入秋天:“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一尊名为“后羿射日”的雕像近来引起争议。网友发现,雕像中人物卷头发、宽眼距、大鼻头,更像欧洲人,手持的也是英格兰长弓,且呈裸体,与其说是“后羿射日”,不如说是“大卫射日”。有网友调侃说,后羿学会赶时髦,知道烫发了,是留学时学的?

  1948年,在解放战争正朝有利于人民的一方发展时,国民政府开始了所谓的“币制改革”,推出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货币——“金圆券”。

  一百年来,中国动画在探索中沉浮起落,砥砺前行:既有模仿和照搬的蹒跚学步,也有大师辈出的黄金年代,既步入过原创乏力、代工生产的低谷,也有厚积薄发,涅槃复苏的新生。而中国动画始终不变的,是深深植根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赤诚之心。

  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中,春夏和秋冬两两相继,春和秋的节点变化相对明显。春夏季,阳气由初生至盛;至秋冬,阴气渐强。春发秋收,一扬一敛。物候继替,很多习俗也相互对应。

  胡同内,杂草间,正阳桥疏渠记碑伫立其中。正阳桥疏渠记碑是北京中轴线上一处重要的文物,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文记载了天桥南疏渠之事。石碑虽不起眼,却是北京中轴线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

  漕港河的水,给了上海朱家角大家闺秀的灵气和智慧,与乌镇、周庄、同里相比,朱家角用“海派古镇”形容再恰当不过。作为勾连八方的航运码头,朱家角自古繁华富庶,迎送八方来客,成就了海纳百川的情怀。海派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开放吸收、博采众长的博大胸怀。如今,在岁月湍流不息的河岸,朱家角静静伫立着,给整座上海城保留了可以回头的理由。

  说起中国古代的旅行家,你会想到谁?是奉命“凿空”西域的张骞?是一心求法的玄奘?还是那个平民行者,徐霞客?如下文所说,徐霞客与玄奘、张骞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从没有奉谁的命令而出发,没人护送、自筹旅资,以一名‘老布衣’平头百姓的身份,靠着一根拐杖、一双旧鞋,完成了行走的壮举。”

  七夕也称作“女儿节”,自有一种婉约、浪漫的气质。除了源自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七夕不只“有情”,还有乞巧、晒书,女拜织女、男拜魁星等充满期待的祈愿仪式。作为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七夕”既承载了传统文化对天地星辰的哲学崇拜、又饱含了人们对生活情感的不懈追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中国节日寄托先人期盼与愿景,极富文化和浪漫主义色彩,衍生了一系列诗词歌赋、千古佳句,而其中尤以七夕节为甚,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笔下的国风之美吧——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