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栏每周编译《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哈佛尼曼实验室,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等新传“旗舰级”媒体内容,分享传媒业深度评论与有趣的新闻故事,带你接触国外业界前沿与学界热点。关注“新传瞭望哨”,领略更广阔的传媒世界!
【编前语】短视频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全球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视频转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的趣味性、碎片化等特征与移动端用户的使用习惯,碰撞出了短视频的新玩法。2017年8月,风靡国内的抖音“化名”TikTok走出国门,并在去年10月正式超越Facebook、Instagram等老牌社交巨头,登顶美国应用下载榜,全球下载量也超8亿。在这个爆红的年轻人平台,略显古板的新闻媒体也摩拳擦掌,准备焕发自己的青春。今天,我们为大家编译哈佛尼曼实验室文章,一睹国外媒体如何玩转抖音。
你厌倦推特上的喷子和大惊小怪的热点了吗?如果是,那不妨下载一个TikTok(译注:即抖音国际版),刷刷这里无穷无尽的视频段子吧!在这儿,互联网世代里有人化着MJ式的妆,在Marina and the Diamonds的I Am Not a Robot歌声中起舞;有人在Dolly Parton的9 to 5中录制一个不一样的早晨;还有人伴着Lizzo的Boys打扮自家的各色萌宠……TikTok或许是自五年多前的Snapchat以来,在俘获美国年轻人上做得最成功的新式社交平台。
TikTok已经不新鲜了。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The Verge等报刊杂志上,都有关于TikTok的介绍与评论。简单来讲,TikTok与今日头条和News Republic一样,是字节跳动旗下产品,而字节跳动是一家拥有4万名员工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他们的雇员数比Facebook还要多!)。去年8月,字节跳动将TikTok与音乐类短视频应用Musical.ly合并,继承了后者的几千万用户。一些曾经活跃在Musical.ly上的媒体,例如BBC Radio 1和Teen Vogue,也继续在TikTok上活跃着。
TikTok却又很年轻。TikTok在全球范围内的5亿活跃用户中,有三分之二不到30岁,60%的美国用户年龄在16-24岁。如今,“互联网世代”可以指熟悉TikTok并且玩得很6的人。(很多90后老人还以为TikTok是推特流媒体那个TicToc。)不过,字节跳动最近不得不向联邦贸易委员会支付570万美元罚款,理由是对这些年轻用户的数据处理不当——这也是科技巨头的“常见病”了。
TikTok比较类似推特上的短视频应用Vine,但是TikTok的短视频更长一些,大多数视频不超过20秒(Vine上则是6.5秒)。TikTok基于用户生成内容搭建,且特别擅长玩正在流行的梗。这里的用户不会分享自己午饭吃什么,也不会在涂鸦墙前面摆拍,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会用更酷的方式参加互联网挑战,例如冰桶挑战、奶茶挑战等等。即便我已经在TikTok上看了几百只萌宠,但我就是停不下来——因为TikTok会隐藏手机状态栏,让人看不到时间。
说句题外话,大人们在推特上的存在感比青少年们在TikTok上的存在感高很多,但是,大人们整体也显得“丧”很多。
在TikTok走红的同时,媒体也在想方设法登陆TikTok,加入这个正当红的社交平台。那么,媒体和新闻究竟该怎么挤进TikTok呢?目前,大多数媒体在TikTok上摆出“亲爱的孩子们,你们过得好吗”的姿态,以树立接地气的品牌形象。当然,也有一些记者在TikTok上找到了新的乐子,他们以个人身份成为了TikTok的忠实用户。下面,我们就看看NBC、《华盛顿邮报》、《达拉斯新闻早报》三家已经登陆TikTok的媒体,是怎么“抢滩”这个年轻人的平台的。
目前,我在TikTok上找到的唯一一家在发布新闻节目的知名媒体是NBC新闻频道。他们的Stay Tuned(《敬请关注》)是一档跨平台新闻节目,这档节目在两年前于Snapchat上首度亮相,随后扩散到Instagram等平台,目前在TikTok上一周四更。Stay Tuned也是目前在TikTok上制作最精良的新闻节目:它在短视频内应用了主辅镜头剪辑,其中主镜头呈现新闻事件,辅镜头则由这档节目的三位主播之一出镜讲述。
“在Snapchat上,我们与观众谈话,而非居高临下。而TikTok就更接地气了,” Stay Tuned执行制片人Angie Grande说, “在 Snapchat上, 我们可以做一整期节目来关注总统竞选辩论。但在TikTok上,我们做了一期短视频来讨论大家是怎么读候选人姓名的。后者可能不那么严肃,但是它依然关乎一个重大议题。”
Grande表示,她的团队试图找出能够引起讨论的问题做成视频,目标是让用户觉得“确实学到了”。在一期节目中,主播在假装吃辣椒酱的同时,讲述了一个被困车内的人是怎么靠辣椒酱生还的;节目组还报道过前垒球运动员大妈勇斗抢劫犯、加州女子打包扔狗崽等等新闻故事。他们还和其他NBC大腕们一起录制了“红鼻子节(译注:源于英国的慈善节日,倡导“通过娱乐传递社会正能量”)”系列短视频节目。
StayTuned节目组会关注TikTok上的热搜,看看是否有新闻故事能“蹭上热点”。目前,Stay Tuned在TikTok上才刚刚起步,前面提到的视频就已经收获成千上万的点击。“我们刚刚登陆TikTok几个月,过去两个月才开始根据这里的热搜制作节目。”Grande说。
制作每个短视频,都需要整个制作团队长达数小时的工作,真可谓“浓缩的都是精华”。Grande说道:“我们正在探索什么是真正的精华。我们以为Snapchat上的2分钟节目已经够短了,但在TikTok上,我们只有20秒钟。”
“刷TikTok就像邀请你自己参加一场派对,” Dave Jorgenson,《华盛顿邮报》视频制作人说,“这是家了不起的公司。现在我们也带着‘美酒’,也就是好的新闻故事赴约。我们是一家媒体,我们只想让这个平台变得更好。”
Jorgenson写了一本厚厚的备忘录,来向他的上司们说明《华盛顿邮报》在TikTok上是多么有潜力。不过目前,《华盛顿邮报》在TikTok上的人气比备忘录里预测的要冷清很多。@washintonpost的账户简介极其简单:“我们是一家报纸”。Jorgenson在他的视频内容和评论互动中,尝试打造一个试图了解和接近年轻人的“老爸”人设。目前为止,《华盛顿邮报》发布的短视频有用办公用品演奏音乐、小狗送报纸、玩海绵宝宝梗等等。只要观众发表评论,Jorgenson都会及时回复。
“总的来说,好的TikTok视频是能让人一直看下去的……如果观众‘不得不’赞你一下,这就是你能得到的最高评价。”Jorgenson说,“TikTok伟大的地方在于,在这里你能说‘我之前不知道这个梗,但我会尝试玩出自己的花样’。”
但是,要“玩出自己的花样”需要不少时间。Jorgenson每天早上要花一个半小时来创作当天的TikTok内容,即使这不是他的本职工作。每过一个小时,他都要上TikTok看几分钟,以便及时回复用户评论。
如今,Jorgenson正尝试转向新闻,并已经发布了一段涉足新闻领域的短视频。“我们希望在我们最擅长的领域展开,涉足街谈巷议的事情,但不做新闻速报,让我们的进军更轻松一些。”他说,“我最近在试着做拼字游戏,看看效果如何。我们在这里谈不上现状堪忧,但也说不上成功。我想先让用户们知道,《华盛顿邮报》来TikTok了。”
值得一提的是,《华盛顿邮报》是我在TikTok上看到的唯一一个经过官方认证的媒体账号。Jorgenson说,TikTok主动通过推特联系了他,进行了认证工作。
立足地方新鲜事的《达拉斯新闻早报》也用自己的方式在追随《华盛顿邮报》的脚步。在一段短视频中,报社的“受众参与团队”做出了热情的自我介绍。
《达拉斯新闻早报》尝试走人格化的路线。“当我们在生活中看到警察,我们不免心想,这是群总给我开罚单的小气鬼;但在视频里,他们的形象就更加富有个性。我希望短视频也能这样改变人们对记者的印象。”受众参与团队制片人Mallorie Sullivan如是说。
身为地方媒体,《达拉斯新闻早报》可以充分挖掘“本地梗”,来打造更接地气的内容。例如,在一则短视频中,记者通过一段舞蹈,吐槽当地炎热的天气。
“以前我经常看着全国新闻,想着怎么把它本地化。如今我们在用另一种方式:关注我们这里正在发生什么能联系起不同平台上的大家的事情。”受众参与团队记者 Elvia Limon说,“天气问题也不只是达拉斯一个地方的问题,它能引起整个美国南方的共鸣。”
与其他地方媒体一样,《达拉斯新闻早报》的资源很有限,所以他们用了一个讨巧的策略:抢先登陆TikTok。虽然这意味着受众参与团队需要花上几天时间重排日程,团队成员也要在日常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刷TikTok,但Limon和Sullivan说,她们很享受这种尝试。
“我希望更多地方媒体加入TikTok,因为我想看看其他媒体会怎么做。但我也不想看到媒体强行登陆TikTok。” Sullivan 说,“曾经我也对我们登陆TikTok这件事表示怀疑。我不认为每一家媒体都要做到全平台覆盖,这么做的成本太高了。”
现在,TikTok是品牌刷存在感的平台,是尊重年轻人的平台,是在潮流中尽情冲浪的平台。媒体抢占TikTok,不只是为了赶在孩子们入场之前站稳脚跟,也是为了在一个合适的位置,装点互联网世代的世界。
(一)整合书目,梳理框架(《范式与流派》《大众传播理论》等书目如何学习?知识点杂乱、记不住怎么办?好笔记应该是什么样?)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ww.douyinyunying.cc/?id=738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抖音运营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