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微博虽已陷入商业化增长瓶颈,但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它依然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庞大的用户流量、对中国网民的广度覆盖以及公开社交链的产品设计,使其仍是中国互联网版图上最重要的舆论广场,没有之一。
吸引精英人士入驻是微博发展初期的运营策略,这使得微博一开始就打上了浓厚的媒体标签,并诞生了大V这样的微博时代专有名词。
得益于新浪在媒体领域的长期深耕,大批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入驻,进而吸引更多用户进去围观,微博得以快速打开局面,在被腾讯统治的中国社交网络上撕开口子。
对此,马化腾直至 2016 年仍然心有余悸,其在当年参加清华管理全球论坛时提到,“微博的出现对于腾讯来说有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当时有 3 个团队报名,做一个能够解决PC到移动端的产品,最后一个团队做出了微信”。
快速增长期,微博曾试图从公开社交网络走向私密社交, 2012 年推出密友APP。但是,在微信的强大攻势下,微博的努力没有成功。
受微信崛起、舆论场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微博在 2013 年遭遇重大危机,此后,微博管理层抛弃社交通讯定位,决定做社交媒体,通过用户下沉运营、深挖垂直领域两宝,成功度过危机,实现二次崛起。
微信是腾讯应对微博挑战而生的产品,而微博对微信的狙击没有成功,如今,事态轮回,微信正试图涉足微博的领地。
从微信自身来看,尽管已是无可置疑的超级APP,但其依然存在力有不逮之处,例如微信内的信息传播多受限于圈层,是一个个被社交关系切割开的孤岛,但微博是实实在在所有人可以一起沟通交流、发表观点的大广场。一个典型场景是,每当有社会热点,尤其是明星私生活相关事件发生,微博常引来海量流量导致宕机,而微信只会上演部分人朋友圈刷屏的景象。
微信不是第一个试图分割微博领地的产品,早在 2017 年,今日头条就推出微头条,以补齐体系内社交及短内容创作版图。
在 2019 年的今日头条生机大会上,新上任的今日头条CEO朱文佳公开了其产品逻辑,以“一横一竖”概括今日头条过去历年的演化:“一横”是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体裁,“一竖”是尽可能多的分发方式。
在这个逻辑下,微头条之于今日头条也有无法忽视的意义:它是实现“连接”的重要一环。
从行业层面来看,无论张小龙还是朱文佳,都从未公开表达要复制微博,张小龙在今年的微信公开课上表示,发力短内容是为了满足每个人天然的表达需求,而朱文佳则表态,无论推出搜索还是微头条,都是为了实现今日头条的使命——连接人与信息,促进创作与交流。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流量红利枯竭的互联网下半场,所有产品都苦恼于如何持续增长,扩大边界的底层逻辑或许并不相通,但基于信息、传播、连接三个维度,微博都是为数不多可以延展的方向——可以说,争夺广场的根本目的是扩大产品用户规模及提升用户粘性。
虽然微博看上去四面皆敌,但其真正的隐忧仍在内部,外部的挑战尚未伤筋动骨。
例如,微头条分流了部分名人和流量,却并未对微博的社交媒体影响力造成根本冲击。根据第三方监测机构QuestMobile数据,受春节假期、新冠疫情以及科比去世效应叠加影响,微博日活跃用户规模在 1 月 27 日达到峰值的2. 39 亿——微博在大众议题上的影响力依然无人能敌。
但微博的尴尬在于,其无法对涌入的流量实现良好转化,且抖音等短视频产品已经成为可怕的流量黑洞,用户侧增长乏力,商业化差强人意。更重要的是,过去几年对娱乐等垂直领域商业价值的过分榨取,以及当前通过金融业务丰富变现的尝试,已经严重伤害微博社区氛围。
为解决问题,微博在 2019 年推出图片社交产品绿洲,通过微博体系进行强导流,但从目前来看,绿洲的存在感并不强。
相较而言,微信在商业化上显然要从容许多,这为其专心打造产品,提升用户体验提供了充足空间。同时,微信自带的巨大流量和号召力意味着其在内容供给端和消费端都更容易获得支持,可以大大降低视频号的冷启动问题。加上打通公众号、微信支付、小游戏、小程序,视频号无疑充满诱惑力。
但微信的挑战依然是巨大的:在一款产品内同时满足强关系和弱关系社交需求的做法,并没有成功案例可循。
一定程度上,用户的强关系和弱关系需求是互斥的:微信用户未必想让好友知道自己在微博上关注了什么人;微博用户也未必想与另一个微博用户成为好友、建立现实连接。强关系与弱关系各有领地,如何做好用户信息获取、沟通交流的需求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将极大考验微信对视频号的产品设计能力。
从目前来看,视频号虽迈出了离开客厅的第一步,但微信整体仍持小心谨慎的态度:视频评论无法盖楼,用户互动也仅限评论,无法进行点击加好友等更多动作。
张小龙曾表示,“从历史来看,科技越发达,个人隐私会越少。人们在获取便利性的同时,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把自己的隐私范围缩小。比如精准广告和用户隐私其实是有矛盾的。作为平台,因为我们有大量的数据,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其实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也倡导同行一起重视这个问题。”
不局限于广告领域,视频号将微信用户推至公域,同样需要思考隐私保护的问题。
因此,微信的产品定位以及强大的影响力决定了其必须审慎做出每一个选择,掣肘众多的视频号能否真正撬动公域流量,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微信推出视频号的初衷是为弥补短内容缺失的短板,而内容既包括视频、图片也包括文字,从这点来看,视频号还存在很大的可变空间。
当前,视频号呈现出鼓励个人创作者、不局限特定领域,以及鼓励原生态而非各种修饰过后内容的运营取向,微信希望打造的是一个门槛低,可满足人人自由创作,展示世间百态的产品,这个产品的形态绝不局限于抖音,也未必局限于微博。
但可以肯定的是,视频号突破私域的逻辑不会轻易改变,因为只有给予创作者合理的正向反馈,才能让更多人坚持创作下去,不然,视频号只会成为另一个版本的朋友圈,对微信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
如何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会是视频号破局的关键,也将决定着微信这场将强关系与弱关系杂糅的冒险,能否成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ouyinyunying.cc/?id=6905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抖音运营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