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抖音运营 > 班组科学战“疫” 基层高效生产
2020
03-11

班组科学战“疫” 基层高效生产

  产业链一盘大棋,生力军重在基层。基层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在保障生产、安全第一的同时,因地、因时创造出了“运一备二”“四大员”等工作方法;基层的觉悟是高尚的,他们主动担责任、想出路、拓市场,疏解情绪众志成城;基层的力量是惊人的,他们一人兼多岗,产量有保障,数据有精度,工序有流程,在科学战“疫”的同时,生产高效有序推进。

  分片包干控疫情、“运一备二”保产量。今年前两个月,大庆采油九厂敖古拉采油作业区龙西采油队原油超产22吨

  “虽然疫情有所缓解,但还要死看死守,防疫工作不能打丝毫折扣。”3月8日,在大庆油田采油九厂敖古拉采油作业区龙西采油队,队长张健告诉记者,今年前两个月,这个队原油超产22吨。

  龙西采油队地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距离大庆市区130多公里。管理着216口油水井,1座转油注水站,1座注水站,点多面广战线长,疫情期间管理难度很大。

  “你们队口罩够不够用?酒精还剩多少?居家隔离员工有无发热、咳嗽?”作业区主任地质师王新强时常给队里打电话。疫情期间,采油九厂实行分片包干制度和网格化管理,厂领导分片包大队、大队领导包小队,卡住“关键点”、盯住“重点人”,抓严、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

  落实网格化防控要求,龙西采油队建立好“一人一案”,对返庆人员及家属,有外地人员接触史人员,特殊小区单元人员,有咳嗽、发热等症状人员,都建立了台账。负责统计工作的队技术员向禹林成了“婆婆嘴”,不论在岗值守还是轮岗居家,都对重点人员一天一电话,一天一叮嘱,并及时做好健康监测、隔离指导、信息上报工作。

  这些天,喷壶成为党支部书记李伟的“掌中宝”。为加强在岗员工防护,队里实行三消毒制度,他每天除了正常值守,还要对生产生活区室内全面消毒2次、食堂炊具每餐消毒1次、外出归队人员随时消毒,并对门把手、办公桌和卫生间加密消毒频次,全面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今天岗位上一切正常,四合一气压不稳,你多盯着点,值班室和站里我已经消过毒了。”在塔一转油注水站,值班员赵金华和副队长张岩分别站在大门的两侧,相距七八米,每天通过电话进行“面对面可视”岗位交接。

  疫情发生以来,队里的即时通、微信群比以前热闹了。防疫知识、运动打卡、心理健康疏导和精神激励,让员工们的心凝聚到了一起。“这场战疫,我的战场就是岗位,队里不仅采取了严密的防控措施,还给员工家属发去慰问家书,这一切,让我在岗非常安心!”员工孙云龙说。

  为减少人员聚集,龙西采油队按上级要求实行弹性工作制。怎么“弹”可以既减少人员聚集,又确保岗位安全运行?队长张健费了一番心思。

  经过厂、作业区批准,张健对员工是否居家隔离、年龄、身体素质、性别、工种岗位等情况进行了大梳理,优选出21名员工,与队干部进行优化分配组成3个运行小组。过去日通勤上班模式变成了三班、24小时在岗、周倒的工作模式。张健告诉记者,没有特殊情况三班人员正常倒班,一旦有岗位人员发热,就立刻启动预案,对本班岗位人员全部实行隔离,“第二棒”“第三棒”及时替补。“运一备二”的日常运行模式,能保证应急情况下的正常生产运行。

  在岗员工少了,工作量却一样,工作标准还不能降。“三班倒期间,每班在岗干部员工是7人。以往34个生产岗的工作现在7个人干,每个人都得把自己当铁人。”队党支部书记李伟说,“特别是党员干部,这时必须冲上来、顶得住!”

  每天,2名值岗干部不仅负责全队生产协调,其中1名还要与2名集输工一起三班倒,保证塔一转油站全天候运行,另1名和1名注水工一起负责塔9注水站日常工作。而2名采油工也不轻松,1人要完成185口油水井的巡检,1人则驻扎在距离队部20多公里的单井,24小时巡检值守,配合拉捞油工作。“张队,今天你又是3万多步,稳居我朋友圈运动步数第一名,咱们队谁值班,看步数就能看得一清二楚呀!”队员工群里大家打趣道。

  为了确保抽油机正常运转,岗位员工主动加密巡检次数,由过去的每日油水井巡检2次变为3次,发现小故障,处理绝不过夜。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全队处理井、站突发故障70余个,油井时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记者刘波 通讯员陈莹莹 贾思琦)

  多产出一个季度的库存,多储备节后订单,少采购生产原料,少囤积交通运力。锦州石化添加剂厂

  3月6日,又一批无灰分散剂在锦州石化添加剂厂整装待发。自2月26日物流企业复工以来,这个厂已累计销往市场30余吨无灰分散剂,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6%。

  锦州石化添加剂厂是集采、产、储、销一体化结构的单位,可生产近20余种润滑油添加剂产品。按照“以产定销”的运营模式,间歇性产出并向全国用户提供优质原料。这个冬天,他们受疫情影响,处于暂缓复工状态。

  作为厂长,宋连军丰富的经历给了他在疫情来临初的警觉。早在武汉封城令下达前,宋连军已经在调整春节前后的产销计划,评估疫情可能给原料和产品市场带来的影响,他迅速制定了“两多两少”措施,即多产出一个季度的库存,多储备节后订单,少采购生产原料,少囤积交通运力。合理安排员工班次,在春节长假来临前,储备了优质添加剂产品妥善存放;适当给予优惠政策,把有购买意向的新用户发展成为老用户;仅采购维持到节前生产末期的原料,规避3月份原料市场价格回落;关注交通运输方面的制度,减少车辆预订。这样的一系列操作,让锦州石化添加剂厂在这场战“疫”中略显从容。

  有了充足备货,销售人员才能大展手脚。正月初八,本应回到岗位的销售科科员黄岳却只能在家鼓捣手机。但是,他的手机里有名堂,春节长假前曾有几家用户告知了需量,持续跟进是销售人员的天职。“我帮您密切关注运输解禁令,放心吧。”“我可以传影音资料给您。”每天关注交通信息发布,随时接收用户的需求,复工前的一周中,他谈妥了20余吨的预售,相当于整个1月份的销量。黄岳笑称,终于实现躺着接单的人生理想了。

  随着视频会、短视频推介步入正轨,添加剂人成功抓住了疫情期间的销售契机,线上解答客户问题,剂型、参数、剂量、产品合格单、样品外观均采用短视频方式发给客户,让客户翔实了解产品性能及生产情况,打消顾虑,达成供货意向。在用户陆续复工后,又推出了更为便捷的线上招投标业务,“全程录像,没有跳过一个环节。”在合规流程下,为用户省去来锦时间与成本,让双方得到共赢。

  作为首批复工企业,添加剂厂内防扩散、外防输入,全员硬性执行“四个到位”。人员排查到位,采取日报告、零汇报方式,对疫区往来人员、密切接触人员、在外返锦人员及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人员全部登记造册,居家隔离观察;个人防护到位,将有限防护物资优先保供生产一线,配发测温仪、防护口罩、消毒液等;宣传教育到位,发挥企内融媒体优势,通过网站专栏、微信推送等形式,播发疫情防控、宣教信息;消毒防疫到位,严格管控生活区车辆、人员出入,对办公楼、生产区操作间和休息室等人员密集场所,每4小时进行一次消杀,,楼梯入口、门把手、操作台、座机、对讲机等公用设备设施用酒精擦拭,调配84消毒液喷洒泵房、库房等地。

  随着用户企业陆续复工,上门自提增加了输入风险,他们严格按照锦州石化防疫指挥办公室的要求,对外来车辆进行消毒处理,实行错峰装卸,作业保持安全距离。安排专人每天统计外来人员情况,实名登记、测温,落实每日零报告制度和要求,从紧急性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记者谭月通讯员刘焕中)

  每天5人上岗,全公司46个采样点、28种分析项目、478个数据,无一遗漏,准确率100%。宁夏石化质检中心环境监测站

  “快退休了,部门没给我安排什么活儿,整天闲着,一点不累。”3月9日白班,宁夏石化质检中心环境监测站的刘丽静放下远在外地的儿子打来的电话,又蹬着采样车消失在装置区里。儿子不知道,可同事们知道,还有一个月退休的她,每天的微信步数显示都在2万步以上。春节至今,刘丽静所在的监测小站,每天5人上岗,全公司46个采样点、28种分析项目、478个数据,无一遗漏,准确率100%。

  环境监测站是宁夏石化质检中心所属的一个小站队,只有12名员工,却担负着公司工业废水、废气、废固、噪声等污染源的分析检测,以及公司炼油各套装置外排污水的监测。战“疫”时期,这个小站在人员减半的情况下,运转一天也没有停下。

  “复工之后食堂吃饭怎么办?”“一次性口罩可以用多久?”疫情发生以来,站长张栋林每天都在即时通、微信群里发布疫情防控知识、官方疫情信息、安全提示,在线传达公司最新工作动态,在线交流沟通工作问题,在线督促工作落实,在线表扬鼓励突出事迹。

  而在线下,在站长的带领下,党员同志主动担负起站内员工健康摸排统计、每日卫生消毒、岗位人员体温测量这些费时费力还费嘴皮子的苦差事,消毒喷壶、测温枪成了党员同志的贴身工具。

  特殊时期,人员减半,原来每天10个人的采样分析工作,现在变成了5个人,而日平均50个样品的分析却一样不能少。

  每天提前1个小时上班,推迟1个小时下班;监测站的技术员和运行工程师补充到日常监测班组中。这是监测站缓解人员压力、确保分析准确的硬招。装置上各种样品性质、分析时间各不相同,有的马上就要结果,有的凌晨2时前必须把分析数据给到工艺车间,说是推迟1个小时下班,但常常无限延期。全公司接近50个采样点,原来每天3个人同时出发1个小时40分钟可以分头采样回来,现在1个人承担全部,采样回来来不及歇口气就要争分夺秒地立即分析。为了防止人少出现纰漏,站内主动将外排水分析由以前的三级审核变为四级审核后再报出,确保了非常时期环保指标合格达标。

  大年初五晚上21时,站里接到临时通知,外排污水需要加采水样进行全分析。时间紧急,站长在群里通知离家近、有私家车的化验员马上赶到。老党员刘丽静第一个站出来告诉大家,她在单位等老公下班没有走,所以她来做这个临时水样分析。大家信以为真。直到第二天,看到刘师傅还在发红的耳朵,大家才知道,看到群内通知后,刘师傅冒着西北的春寒,从家里骑电动车8公里,赶到了单位。出门着急手套围巾都没有戴,手和耳朵都冻伤了。大家“批评”她“撒谎”,可是她还是那句话“我家里没有负担,你们还要照顾孩子,你们少出门一次就少一次风险。”

  从1月初截至现在,宁夏石化质检中心环境监测站以半数人力顺利完成了全站工作任务,累计向公司提供各类分析数据2万余个,准确率100%。(记者马丽通讯员王瑜)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李程 通讯员朱春冀)3月9日,安全员刘贝贝按照规定为进入盾构施工现场的员工检测体温、酒精消毒。管道四公司西河盾构项目经理刘彬告诉记者,疫情期间,除上述“规定动作”外,项目部还制定了一系列管理举措,确保防疫与安全生产并行。

  “管好人”是做好防疫工作的第一要务。项目部根据员工岗位设置,将现场员工分成三个小组,集中管理。组长作为开展防疫工作的重要纽带,负责各组成员的身体状态监测、防疫劳保检查以及工作交流等。包组到人、责任到人的管理方式,便于项目部掌握各组成员的实际情况,确保员工身体健康和情绪稳定。

  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升级管理。疫情期间,项目部采取封闭式管理,将员工住宿搬至施工现场板房内,解决施工、生活两地“分居”的问题,避免了员工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划分消毒净化工作区与生活区,并用醒目标识标记,为员工打造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微信群、班前会等形式播报疫情最新情况、科普防疫知识,营造科学防治的浓厚氛围;对重点区域、公共设施定时消毒,确保全面覆盖、不留死角;要求员工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口罩,加强清洁防护;对外来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发热人员禁止进入施工现场项目部多措并举,确保了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的有序推进。

  截至目前,这个项目部盾构隧道累计掘进124.8米,管片拼装完成110环。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唐德彬)3月9日20时,四川销售泸州分公司龙马加气站加气三班“防控员”王孝莲下班前在交接班日志上认真记录当天工作情况。

  龙马加气站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双供气单体加气站,日均加气量近4万立方米,每天有3000多辆出租车、网约车进站加气。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这个加气站在所辖3个加气班均设立了“监督员、政工员、防控员、消毒员”,将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责任落实给每名员工,取得了疫情防控和天然气营销双丰收。

  3月9日白天是加气站三班当班,班长梁厉山接受了记者采访。她是班里的“监督员”,主要工作职责是对全班7名员工进行班前、班中、班后监督。“班前监督是轮到我们当班,我都要第一个到站,为班里每名员工测量体温,换发口罩、手套,登记员工及家属健康状况。”梁厉山告诉记者。班中监督则是在上班过程中,随时检查监督当班员工口罩佩戴是否规范,现场消毒是否按时到位,进站车辆是否每人测量体温、每车进行消毒等。班后监督是通过微信定位功能,对下班员工是否立即回家,是否有逛街、在外逗留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同时,梁厉山还兼了“政工员”一职。她每天都要将当前全国全省和当地疫情发展及防控情况,上级公司和当地政府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的工作要求,以及集团公司和省公司制作的各种心理疏导抖音、短视频等相关信息转发到班组微信群,用正能量消除员工心理恐慌和焦虑,增强全班员工防范意识。

  “消毒员”杨远群和陈登龙是在繁忙的加气工作之余,每日4次对加气现场、卫生间、压缩机房、员工宿舍等地用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用消毒酒精对加气机、压缩机、消防、办公等设备进行擦拭消毒。同时,还要对设备设施运行状况进行检查和维护保养。

  中国石油网消息(特约记者李传富)“3次扛起基层建设单位红旗、N次抢险成功保障地方天然气供应、17年连续安全生产。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在无硝烟的阻击战里确保员工无伤害,完成疫情期供气任务。”3月2日,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永川作业区党委书记钟国春掷地有声地说。

  疫情发生以来,这个作业区203名员工喊出“疫情就是动员,防控就是责任,供气就是使命”的口号,主动作为,高效做事。

  1月23日19时,丹7井中心站值班室警报响起,丹7井至丁家民用气管线瞬时流量骤降。正值居民用气高峰,站长、党支部书记汪海彬迅速组织员工佩戴口罩赶往现场,排查问题,锁定“病症”。

  切断气源、建立零压段、拆卸调压阀3名抢险员工20分钟“扫除”故障,恢复供气。

  1月25日9时,值班领导、员张灿得知璧山区供气压力低的消息,迅速奔赴花17井,检查输气压力。经过与璧山区经信委近1个小时的沟通检查,供气压力恢复正常。

  2月17日11时40分至18日8时10分,作业区党员突击队经过20小时的奋战,防止了朱4井至朱2井管道泄漏事件的发生,及时恢复永川区港桥工业园区、朱沱镇、松溉镇民用气供气,在战“疫”关键期兑现了供好气、服好务的承诺。

  2月28日至29日,4个党支部的64名党员捐款8001元,以此表达对抗击疫情的支持。

  “作为基层员工,坚守岗位,供好气,让每家每户安心用气,是我们的责任。”同福4井中心站站长、党支部书记张昌中说。疫情发生以来,中心站已安全供输天然气310万立方米。

  3月6日,李胜利打开成品采样口,颗粒均匀、雪白晶莹的高端医用无纺布原材料H39S-3聚丙烯料倾泻而出。

  大连石化第五联合车间生产的H39S-3、H39S-2聚丙烯产品成了抗疫战场上的珍贵“弹药”。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出的900多吨聚丙烯从这里发往广州、佛山、厦门等抗疫物资生产企业,可供生产1.8亿只N95口罩。

  李胜利是第五联合车间化三装置“临时三班”班长。1月,化三装置H39S-3产品产量达1.68万吨,创历史新高。2月,他们在此基础上又增产2400吨,再次刷新纪录。

  “其实现在装置处于运行末期,如果不是疫情影响,4月我们就要进行装置检修了,高负荷生产难度不小。但多产1公斤聚丙烯,一线的医护人员就多一份保障。”李胜利说。化三人把装置生产负荷率提到110%,这也是装置稳定运行的上限,每小时能增产聚丙烯2.5吨。

  严格的生产条件、满负荷的运行状态给安全平稳生产带来极大挑战。更加精心的监盘、更加精细的巡检是这支临时战队打赢这场保供战的战术。

  2月3日,外操员罗世宗巡检时,感觉催化剂活化剂泵P101在运转时有杂音。保运人员到场后认为泵运转正常。还是不放心的罗世宗又去找装置领导,坚持要求保运人员再检测一次,最终发现泵的后端轴承存在问题。幸亏发现及时,否则装置就会面临停工风险。

  造粒岗位的90后操作员张航在师傅们眼里还是个孩子,却承担着产品质量控制的重任。H39S-3工艺指标控制严苛,熔融指数范围极窄,千分之一的操作调节,都可能引起指数明显波动。春节前,张航本来计划初四返回本溪老家探望一年没见的父母,可疫情当前,他对班长说:“班里离不开人,我不回去了。”春节至今,“临时三班”10名操作员一直全员在岗。

  2月14日晚,大连地区气温骤降,内操员在检查时发现火炬线蝶阀打不开了,判断是降温导致了卡涩。年轻的外操员孙全龙和师傅罗世宗立即爬上火炬山进行处理,从晚上8时忙到夜里11时多,终于排除了故障。

  “聚丙烯的生产就是把丙烯聚合的过程。我觉得这场战疫其实也是一个全民族聚合的过程。困难再大,只要合心、合力、合成,我们就能赢!”李胜利笑着说。(通讯员 毕楠)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