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抖音成功案例 > 运营分析:几年后我们终于找到了今日头条成功的原因
2022
11-29

运营分析:几年后我们终于找到了今日头条成功的原因

  今晚八点,我们邀请到了职业经历横跨内容、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对于产品0-1具有丰富经验的

  在直播开始前,先推荐大家看于冬琪老师的这篇文章《几年后,我们终于找到了今日头条成功的原因》。

  在2016年时,网易新闻每月用户的页面访问量超过103亿次,成为了仅次于腾讯新闻的中国第二大门户。

  网易新闻等老牌门户渐渐衰落,新崛起的是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一代内容产品。

  他靠着今日头条的快速增长,靠着随后推出的抖音和TikTok,在几年的时间里,成为了新的巨头。

  关于字节的崛起,我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最终取得胜利、成长为新巨头的是字节跳动?是只有他看到了机会吗?

  绝不是。在看到今日头条的快速增长后,大量企业都模仿了它的模式。而很多模仿者,远比当时的字节跳动强大!

  这些模仿者里,既有网易等老一代的新闻门户,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容能力、拥有20年时间积累下来的流量和品牌。

  这些模仿者里,也有曾经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中市值最高的百度,他几乎拥有字节所拥有的一切——更强大的团队(字节的骨干研发几乎都是来自百度)、更多的预算、仅次于阿里和腾讯的日活。

  为什么呢?是因为今日头条做了某些独特的动作吗?比如独特的渠道、最早做了社交裂变、做了头条号的内容生态?

  决定胜负的真正原因,只会是这些动作为什么会发生在字节跳动?和为什么在字节跳动会做到更好。

  数据成为了所有员工之间达成一致的标尺。只要算清楚账,就能调动资源;只要算清楚账,就可以追加预算。

  那些需要投入于长期价值、难以通过数据度量动作效果的业务,比如悟空问答,并不容易在字节成功。

  决定今日头条在内容阅读的新模式中胜出的,是三个要素:人才、协作方式和时机。

  三个要素与业务的匹配,成为了为今日头条带来最终胜利的原因,同时也成为了它向其他领域扩张时的局限。

  差别在于,新闻门户对内容有筛选,比如要保持‘有态度’的调性,很多内容就不能用。但是今日头条没有调性,他仍然有底线,但是底线之上,以用户点击、用户在线时长为主要的优化目标。

  网易等新闻门户,就好比一张报纸。曾经市场上一共只有几份报纸,大家没得选,只能看“最好的报纸”。

  而这个时候出现的今日头条,就好像一个报刊亭,里面有几乎所有的报纸和杂志。

  你到了报刊亭,报刊亭的老板会根据你的需要推荐报纸,甚至针对你的需要把不同报纸的内容重新做出一份文摘,成为专门针对你的、最适合你的报纸。

  于是,越来越多的用户,本来是早上起床直接拿起今天的报纸,现在开始习惯起床了先去门口的报刊亭溜达一圈、和老板聊聊天。

  于是,在新模式的支持下,自媒体的生态越来越丰富,用户可选择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这就是新模式战胜旧模式的原因。

  在新模式下,也许这些内容并不如网易的新闻那么有态度、拥有那么高的质量,但是每一条内容都是针对用户的。系统将内容推荐给用户时,最核心的目标,就是更准确的命中用户的兴趣、让用户消费更多的时间。

  当看到了今日头条的快速增长,在2017年前后,网易等老牌新闻门户,陆续转型到了同样的模式,百度也在搜索框下加上了基于推荐的信息流,正式成为了今日头条的竞争对手。

  任何动作,只要你做了,别人就都看到。只要你的效果好,他知道了,马上就能抄。模式如此,增长动作也是如此。

  动作看起来都很简单,无非就是今天常见的渠道投放和裂变分享。抄起来也不难。但是,抄得有多好,就要看动作背后的执行者和机制了。

  只说分享,我相信每个人都在朋友圈和群里,看到过分享自今日头条的内容,也都记得它的分享在微信里打开只能看到一半,下载app才能看全文。

  今日头条的分享曾经做到这么夸张的数字:在17-19年时,微信内每100条分享,就有20条分享的内容来自于今日头条。

  第一,头条学习了Facebook,最先做了分享。当时其他产品,主要还在引导至评论、浏览下一条内容。而今日头条已经有大量的内容,对用户看完内容后的主要引导是分享。

  第二,当意识到分享的价值后,“分享率”也成为了推荐内容时需要考虑的指标之一。于是算法开始运作,大量容易被分享的内容,开始在头条的信息流中出现,它们与那些最能吸引用户长时间阅读的内容不尽相同,比如推荐给妈妈促使其分享的,会是《孩子不得不知道的几个故事》。

  第三,再加上对分享功能的一些优化,就实现了这样的分享效果。比如点开网页只能看到一半内容,下载app才能看到完整内容的引流模式。

  但是如果你也做过运营,你会知道在大多数公司,故事不会发生得这么简单。效果也很难如头条这么好。

  分享的价值,可以用数据算出来。阅读时长的价值,也可以用数据算出来。只要数据能算清楚,就能知道什么时候该引导分享、什么时候该引导点击拉阅读时长,就可以按照最高性价比的方案执行。

  但是,大多数公司并不相信数据,也并不能将数据运用到这样的程度。于是也就很难实现如今日头条一样的分享效果。

  在我的工作经验中,我经历的每一家公司,都会强调数据,也都会说“数据驱动”。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公司都是“看数据”,但并不“相信数据”。

  第一,同样一条内容,到底引导分享、还是引导点击的价值更大,怎样算清楚呢?这本身就是个难题。

  于是,作为一个以“用户消费更多时间”为主要目标的产品,自然,用户看完一条内容,就要马上推给他下一条。

  那好,忽然有一天你说要做分享,分享的价值更大,得把推送下一条内容的位置改成引导分享。背“下一条内容点击率”的人马上就不干了!

  大多数公司,并不能真正将现实的业务问题,准确转化成数据问题。就导致了很多可能更好的动作,无法协同、难以落地。

  也许,你算了出来,引导点击,马上可以多挣2000万元。如果引导分享,这2000万肯定就没了,但是带来的新用户,将在此后每个月挣回来200万,一年后就能挣回来2400万,扣掉损失,还会多挣400万。

  看起来,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但是这2000万的损失是眼前的,是决策后马上就会发生的。

  在我所经历和接触过的大多数企业,会一年认真算一次账,定下来全年的预算。比如今年的投放预算3000万,那好,3000万就是3000万,不管环境怎么变化,反正你就在这个范围里花。

  哪怕新的增长机会出现,团队重新做预算、说服所有人,从来都不会是个简单的流程。

  于是在上上下下对数据信仰的基础上,所有的业务问题,都变成了如何算账的技术问题。算清楚账,预算就可以调整,哪怕是完全超出计划的方案也可以拿到资源,快速协同。

  限制预算的,不是去年挣了多少钱,而是用户在未来有多少价值。只要这个价值大于获客成本,那我就应该砸掉所有的钱去抢市场。

  因为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很少有公司的老板像张一鸣一样,是(相信数据的)技术出身。他的相信,让团队们不放弃用数据找到定义问题的方式,也吸引了那些同样相信数据和善于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人才的加入。

  也许其他公司会是谁官大谁说了算,但是在头条,一切都是数据说了算。比如团队和张一鸣意见不一致,但是AB测试的结果证明一鸣是错的,那最后,就要按照团队的方案来。

  相信看到这里,你已经理解了为什么其他公司哪怕抄今日头条的动作,也抄不出同样的效果。

  第一,今日头条搞定了足够解决问题的人才。在头条做研发的这帮人,基本就是在百度做搜索的那帮人。在头条看来,推荐算法和搜索是类似的问题,都是“基于数据的策略优化”。在分享与点击之间的取舍,同样是“基于数据的策略优化”。

  很多人是会追随牛人的。头条先搞定了来自百度的几位有技术号召力的高T的加入。这些人的加入,带动了更多百度的技术人才加入今日头条。

  推荐内容的点击率,从20%提升到21%,单看这一点收益其实并不大。但是,更好的推荐带来了更好的留存。

  也许投放价格就比对手高10%,但是渠道是强马太效应的。这10%的价格优势,让头条拿到了这个渠道的大多数流量。

  张一鸣相信数据。他的核心人才也相信数据。于是,数据成为了协同的唯一标准、和决策的主要依据。

  基于数据的协同机制,让从高管到一线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决策、提出方案。公司上下所有人才的创造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资源也可以快速协调,让每一个动作得以“准确”而“快速”的落地。

  对于一二线城市的用户,他们早有自己用惯了的内容产品,要想改用今日头条?你得先给他个理由呀!大多数时候,这个理由没那么容易找到。

  产品的迁移成本,抬高了对一二线城市用户的获取成本。哪怕他换手机,哪怕手机里预装了今日头条,他也会本能的先装回自己惯用的产品。

  但是对于三四五线城市的用户,第一次用上智能手机,第一次考虑使用内容产品,正不知道用哪个呢。正好,手机里有今日头条?那不妨用用看。

  移动互联网的增量用户,打开了最适合头条的发展窗口。头条在14-17年时,每个预装的价格只需要5毛到1块钱,而今天,预装的价格早已涨到了10-20块钱。

  头条以更低的获客成本,快速提升了日活。但是今天,当这些用户都已经用上了今日头条、有了自己惯用的内容产品,曾经敞开的窗口也已经关闭。可以跟随移动互联网普及、低成本快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不意外,在推荐能力上,表现最好的是百度:当百度反应过来,意识到头条其实是他的竞争对手,开始同样做起内容推荐业务时,同样拥有最适配的人才、拥有数据驱动的信仰,使得百度成为了头条最有力的竞争者,实现了所有竞争对手中最好的推荐效果。

  新闻门户们,则是错过了时机。他们既缺少数据驱动的信仰、又缺少人才储备,当今日头条已经开始快速增长,蚕食门户网站的流量时,他们还需要重新理解头条的模式、也需要重新招募人才。当反应过来时,就已经来不及了。

  一点资讯输在了不够实用主义。它更像科学家、更希望用技术漂亮的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今日头条则不介意用不漂亮、但是更有效的技术,甚至于加上一点人工配置解决问题。

  但是,优势的另一面,常常也是局限的来源。对数据驱动的信仰,在很长时间,限制了头条的业务边界。

  数据是最容易达成一致的工具,但是当需要对长期价值做出评估和判断时,很多时候数据就是失效的。所以头条很难做起社区产品,因为社区产品先要“相信”,才可能做好。而“相信”很难通过数据量化。

  今日头条和抖音,这样用户高频使用的纯在线业务,也是少数最适合数据驱动的业务。

  对于网易新闻。当他看到今日头条的崛起,看到今日头条快速抢走了流量时到底模仿头条还是坚持自己?

  他们也是纠结的,但是纠结之后,他们最终选择了裁撤编辑团队、学习头条的模式。

  本来是做报纸的,忽然开起了报刊亭。开起来才发现原来开报刊亭也好难,而且和做报纸不是一种难。

  但是,很多在头条工作的人,虽然他们服务的产品是今日头条,但是他们每天自己看新闻,用得最多的产品,可能还是网易。

  网易新闻仍然躺在很多用户的手机里,用户只是不再打开。但是当他有一天想要关注某一条新闻时,他仍然会想起这个有态度的媒体,并希望从一个有态度的新闻媒体获取信息。

  我想,如果网易选择坚持自己的优势,去做优质内容,也许他是有机会的,也许只是不再能做到那么高的日活、拥有那么高的广告收入。

  但是,世界仍然需要好的内容,就如我们需要《故事会》、需要晚点、需要新世相,也需要《三联生活周刊》。

  面对看不清楚、而又实际带来了巨大威胁的新模式,所有的决策者都难免会慌乱。

  同样的问题,很可能也困扰着此刻的字节跳动。在TikTok之后,字节已经几年没有再诞生新的成功产品了。数据驱动的信仰,既是字节的优势,也可能是局限了他突破现有边界的原因。

  在数据驱动之外,它是建立第二种适应于其他业务的协同机制?找到数据之外的另一个信仰?

  如果说字节的成功是源于“相信数据”,那么普通运营该怎么学习“相信数据”背后的产品运营思路?

  今晚八点,于冬琪老师将从产品运营岗位的通用运营思路、岗位必备技能、职业发展方向等维度为大家分享职场实用干货!

  • 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化人才战略服务商,三节课以“链接全球优质课程资源,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人才升级”为核心理念,是一家既有to C又有to B基因的公司。

  •面向个人,三节课以提升个人职业能力为目标,是陪伴300w互联网人职业成长的在线大品类数千门线年来已得到数百万学员口碑验证。

  •面向企业,三节课提供以课程内容为核心的数字化人才在线解决方案,已服务包括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在内的众多行业头部公司,并获得业界一致认可与好评。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