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视频制作技巧 > “现在你歧视老人其实就在歧视50年后的自己”
2022
10-10

“现在你歧视老人其实就在歧视50年后的自己”

  相比于其他节日,重阳总是显得遥远而陌生。传承至今的重阳节,早已与老年、敬老这些意涵和象征绑定。

  害怕变老,或许是我们或多或少都难以规避的一种心态。但与其说是害怕变老,不如说我们更加害怕陌生和未知的恐惧。

  今年重阳节(10月4日)这天,看理想与字节跳动公益共同发起了《陌生的老年:我们终将面对“老去”这件事》特别企划。

  在直播间中,我们邀请了老年心理学研究者、抖音助老创作者、助老公益组织代表,从近期对于老年人的观察入手,结合理论和实践,探究社会是如何产生对老年人的种种刻板印象,也试图去发现良好老年生活的多种可能性。

  许凯:抖音创作者@是德善呀-许凯,多年自发从事陕西农村老年人帮扶、农产品直播等工作,爱心共享厨房创始人

  王晓:社会工作者,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社区发展基金秘书长,字节跳动公益平台项目“守护乡村一老一小”负责人

  王晓:在浙江时我遇到一位老人家,她告诉我她有一个微信群,名字特别响亮,叫“七仙女”。群里有七位老人家,年龄大都是七、八十岁,身体都还挺健康。

  她们都是独居老人,也都有子女,但都在外地或是工作繁忙,没法时时刻刻兼顾这些老人。她们自己就形成了这么一个互助群体,每天都有互动,比如约着一起去公园锻炼身体,去谁家包个饺子等等,家里有事了也会互相帮忙。

  她们会时不时聚个餐,一起拍照发给自己的子女看,让子女安心。但她们也挺“报喜不报忧”的,比如有点小毛病宁可自己解决,也尽量不要打扰到子女的生活。真的,父母给予我们的爱,远远要比我们给父母的多很多。

  看到老人们的状态,我觉得这种晚年生活还是很健康充实、很积极、很有意义的,也很让人感动。

  刘旸教主:我们经常容易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老年生活好像就是“腿脚不便”“跟不上时代变化”等等,但王晓老师这样一线的观察和实践才让我们意识到,老年生活比这种刻板认知以为的,要健康积极向上得多。

  张昕:我也想分享一位叫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英国思想家说过的话,“Everyone desires to live long,but no man would be old”,意思是每个人其实都想长寿,但不想变老,有个贴切的中文翻译是“每个人都想‘长生不老’”。

  人常常有一种刻板印象,“老”是不好的,总是和很消极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但研究结果恰恰相反,并不是老了就一定健康下降,而且实际调查发现很多老年人的幸福感都比我们要高。

  中国社会一直是一个尊老崇古的社会,觉得老年人是更有智慧的代表。古代故事也经常说,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去问村子里活了100岁的老年人,能得到智慧的方法。但近几年这个印象好像就扭转了,现在很难想象如果不会用手机的人,去请教一个村里100岁的老奶奶怎么用。为什么现在会形成这种对老年人的消极刻板印象?

  张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自我拔高”的思维,我们会典型地把人分成内群体和外群体。比如以年龄为例,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就是“内群体”,年龄差异比较大的老人就是“外群体”。自然而然的,人就会把外群体做矮化,更突出内群体的强壮,比如就会这么想,“我是年轻人,学什么都很快,老年人不行,什么都学不会”。

  但其实很多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可塑性也很强,他们也可以学得很好,只是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教导他们。

  王晓:乡村因为资源比较匮乏,环境相对闭塞一些,可能老年人就会更多出现的这样(消极和刻板)的现象。但很多城市里的老人,会对自己的生活有许多规划,比如写书法、阅读、打乒乓球,还是一个挺积极向上的群体。当然前提肯定得是身体健康,生活也比较有保障,这样他们就会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比较丰富一点。

  通过很多公益项目我们也发现,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老人,如果有自己的爱好、想干的事情,就会比较健谈和开朗。

  许凯:我还是认为,如果在城市里,大家会有很多种的可能性,有钱也有空间能去聊天、健身、打打麻将、写写书法。但是乡村里的很多老人并没有这么多选择,也没有这么多保障,很多年纪大的人只要有行动能力,就会一直干活,干到自己干不动为止。

  有一次我碰到一位87岁的老人,她一直剥那个核桃,手都变黑了。给她拍摄肖像视频后,很多网友留言都说,老太太这么喜欢吃核桃,吃得手变黑了,但是其实这位老人没有牙,她根本吃不了核桃,只是为了把这个核桃剥开卖钱维持家里面的生计。

  还有一次我碰到两位老太太,她们坐在路边聊天,我过去给她们拍照,渐渐地就熟络了起来,老太太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咋能不想活,谁想死,活着还能看个亮”。

  张昕:我想到念书时上过一门课叫进化心理学,讲人的行为是怎么一步一步在进化的过程中保留下来的。进化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我们所有行为的逻辑,都是要保证自己基因的最大化传递。

  当时我问了老师一个傻问题,那人老了没有机会(生育能力)去传递自己的基因了,是否意味着老年人在社会中就没有任何价值了?老师回答了一句我觉得特别有道理的话,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实老年人存在的意义不在于个体基因的传递,而是要保证自己族群基因的传递。

  老人的“生存智慧”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从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可以总结生活经历和经验,这其实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刘旸教主:我有一个感觉,老人虽然会逐渐退出世界舞台的中心,但的确留存了很多生存智慧在那里,绽放着它的光芒。

  张昕:很多老年人反而生活幸福感会更高。老年心理学把这个现象称为“老化悖论”,客观上来说,确实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的身体容易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病,像高血压、糖尿病,认知能力可能也会下降,可能会出现一些健忘的状况,但这并不阻碍他们依然能活得很幸福。

  随着年龄增加,其实我们的生活满意度是一个U型曲线,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群体,可能正在处在幸福感的谷底,最开心的是两端,青少年和老年。

  许凯:我觉得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标准可能不太一样,也许中年阶段一个人的欲望和想法会非常多,可能幸福感就没有那么高。年龄大了以后也许不会想那么多,都觉得挺好挺满足的,可能就会容易幸福一些。

  王晓:很多老人都会自己种菜,当锻炼身体了。这样的老人其实心态很好,像许凯说的,他们可能也没有太多想法。远方子女都好,生活安定,他们觉得生活就已经非常充实了。

  很多老人会绣十字绣,我觉得这挺费眼睛的,但他们就特别喜欢,还有老人会纳鞋垫。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有发挥作用的地方,老有所为。我记得养老院的老人也是,他们会绣手绢,特别漂亮,还会当作小礼物送给我们,满满都是心意,这样的老年生活就非常恬淡祥和。

  刘旸教主:每次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我感觉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这些积极向上的态度,都还是挺猎奇的。比如70岁老人谈恋爱、有自己的爱好都会被广泛报道。我希望之后有这样的阶段,70岁老人感到孤独才会上热搜,这样的社会心态可能才比较健康。

  第一个模型是有客观标准的,一要身体要健康,这个肯定是很重要。二是认知要是活跃的,不能整天光坐那呆呆地看电视。三得和社会保持一种连接性,就像刚刚提到的七仙女姐妹群。达成这三个标准,从定义上来说就算是比较成功的老龄化了。

  有哪些路径能达成呢,当然需要身体健康,有足够的金钱的支持,除此之外,就是心理上的策略。

  第二个心理模型,大概有三个策略,我们称为“SOC”。第一个是“selection”,选择,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我们不能过度乐观地说老了什么都没有变化。老了身体机能肯定会下降,认知功能也在下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要开始有选择了。要选择那些你认为重要的,那些你觉得能够带给你最大满足感或者快乐的事情,坚持做下去。

  第二是“optimization”,优化。所谓优化指的是你要把有限的资源,身体的、认知的资源投入到你选择的那些事上去,不断地练习,使它能尽善尽美,这能够带给你很高的成就感。

  最后一个“compensation”,补偿。是说如果你实在是发现力不从心,光靠个人努力完成不了了,那就去寻求一些外部帮助,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刘旸教主:感觉跟脱口秀演员很像,我们也先选择自己能讲的领域,然后最优化,把自己的知识都用在这儿。我还在想,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因素,除了心理因素还会存在什么?

  张昕:我觉得影响因素很多,一些外部支持,比如我们能做的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社会支持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叫工具性支持,比如去帮老人修个电视,帮忙搬个家具,在我小时候还有人义务帮老人灌煤气。除此之外,那些情绪性的支持也很重要,子女不管多忙还是得给老人打个电线.

  刘旸教主:之前许凯老师提到,短视频和直播能改变老年人的生活。我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分享,前段时间有一部电影叫《乌海》,其中一幕特别逗,一个老年人瑜伽队参加集体旅游,一群老头老太太在练瑜伽倒立,画面非常有趣。

  刘旸教主:有个很多短视频导演,就拍老家村里的人,有些短视频拍得特别好,大家评论说这简直不输港片了。

  因为这些短视频,大家一下就会爱上了这些村子里的老年人。比如很多老人是戏班的,或是以前文工队的文艺标兵,他们退休之后没什么事情可做。但在短视频里,可以说重燃了他们年轻时的梦想,这时真的觉得短视频一下给了很多我们以前想象不到的可能性。现在老人退休以后,拍个短视频每天分享自己在干什么,感觉一下就多了一种幸福的可选项。

  刘旸教主:我跟周围人聊的时候,大家多少会有点担心自己的老年生活,因为看的相关新闻太多了。包括当你真的在生理上出现的一些变化时,也会担心未来会怎样。但今天聊完之后,我觉得没有那么大的焦虑了,未来也可能有很多幸福的可能性了。怎么看待年轻人的养老焦虑?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大概没有哪一种保健品,敢白纸黑字写上“吃了就能多活7.5年”。但是一个健康的积极心态能让人有概率多活7.5年,这可不得了。

  刘旸教主:今天王晓老师和许凯老师在,我们也从公益组织的角度,来聊一聊在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上,我们能起到哪些帮助或者是作用?

  很多老人生活比较单一,公益项目也能够接纳他们。很多低龄老人,他们是很愿意去帮助高龄老人的。他觉得自己老有所为,有事可做,就非常开心了。公益组织能够给他们提供平台和保障,再给予一个志愿着的称号,或者一些积分兑换的设计,都能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激励。倒不是一定要给他们具体什么东西,其实老人最看重的是“认可”。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